考古发现

探秘北京的牌楼:琉璃牌楼仅剩十座

日期:2017-09-04   来源:网络

探秘北京的牌楼:琉璃牌楼仅剩十座

  上周三的“品读”从中山公园内“保卫和平坊”的由来开始,介绍了一战与北京的故事。其实,北京的牌楼还有很多,在数量上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多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古牌楼就有300多座,每一座古牌楼都有它的一段来历和动人的故事。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北京又建造起各式各样的新牌楼,共同装点着这座历史名城。可以说,北京就是一座巨大的牌楼博物馆。

  牌楼是我国的国粹,这从牌楼的选址就能窥见一斑。如果从首都机场进入北京,“国门”公路入口不远处就是一座牌楼式公路收费站,这就是北京的标志。而在国外,尤为突显中华民族特色的“唐人街”,基本上都在路口建有色彩夺目的牌楼。千百年来,牌楼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牌楼又名牌坊,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辞海》给予牌坊的释义: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例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

  本期的“品读”接着为读者介绍北京那些有代表性的牌楼故事。

  1 、元朝北京有四十六坊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牌坊源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到极致,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广泛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

  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就已出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牌坊在古代叫“绰楔”。古代的城市布局非常讲究,“天子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老百姓的居民区按照“里坊制”,分坊而居,每个坊都有坊门,坊门上有坊名牌匾,牌匾上都有名称,这也就是牌楼的起源。

  古代建筑图案专门绘制的就是当今牌楼的雏形,称之为“阙”,也称“表”,《关中记》:“建章宫阙临北道;凤在上,故曰凤阙。”古代宫殿衙府门前必有“阙”,“阙”逐渐成为固定的建筑模式了。自汉后,“阙”又从城镇走向墓地。春秋战国时的都城大部分是以“闾里”为单位,二十五家为一闾,每一闾中都有“弹室”,相当于街道办事处吧。每个“弹室”门前都竖有两根木杆,杆上斜插一根短横梁,此杆称之“表”,“表”为民主的象征,是便于街民“举报”之用。唐朝的城市管理由战国的“闾”转化成“坊”,坊门和坊墙组成了区域管理形式。“坊门”以粗糙简洁的形式进入了百姓家。

  到了北宋中期以后,就慢慢过渡到坊巷制,围墙陆续被撤掉了,坊门就脱离了坊墙而独立存在,原有作用就没有了,演变成为一种象征性的门,位于显要的位置。宋朝把“闾里”更名为“街坊”,基本上每个街坊都有牌楼,只不过形式简单很多,不但到处建有街牌坊,且桥牌坊也已经出现。金朝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颁发《议迁都燕京诏》,下决心营造南京(现北京)。大兴土木建皇城,三年后竣工。元朝在北京建都(元大都),把北京分为四十六坊,每坊都有坊门,也延续了宋朝的城市管理方式。到了明、清时代,虽然取消了“街坊制”,但牌楼的建筑形式仍然继承下来,尤其是坛庙陵寝仍建棂星门式的牌楼。经过历史的演变,由“表”、“阙”、“坊门”发展到元朝,牌楼才有了固定的建筑模式。

  按照建造意图划分,牌楼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牌楼凝聚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和构思,它的结构紧凑,布局庄重壮观,制作玲珑细腻,色彩鲜艳典雅,遍布京城的牌楼各有特色,绝无雷同。按照使用材料分类:大体为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水泥牌楼和彩牌楼等,其形式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历史上,北京的各类牌楼均为数不少,但由于年久失修、列强入侵、人为破坏等各种原因,不少牌楼已不复存在。比如北海五龙亭的“福田”,颐和园的须弥灵境坊及香山静宜园中诸坊,皆在兵祸中破坏殆尽。有一些牌楼则随着功能和意义的变化而存废,比如拆掉“克林德纪念坊”,改建“公理战胜坊”,后又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再如袁氏所建“蹈和”、“履中”坊,本是为其登基所竖的标志,自然不能保留下来。近现代以来,北京又新建不少牌楼,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其外形仍是木牌楼样式。

牌楼的结构示意图

东岳庙琉璃牌楼

  2 、“正阳桥”牌楼几经拆建

  牌楼集中了中国古建筑的最有特征的构件组成。楼顶木牌楼的结构是由:台座、柱身(包括夹杆石)、梁坊、匾额、斗拱、楼顶、额枋、铁挺勾等组成;有的街头牌坊还有冲天柱、戗杆等。牌楼有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坊梁(楼顶)、立柱和基座。

  坊梁也是牌楼的楼顶,之所以叫楼,叫牌楼,因为它有顶,而且顶是等级的一个象征。楼顶有坊额,作为题词命名,黄琉璃瓦楼顶为档次最高。上边是三个楼,下边还有四个楼,称为“七楼三开间四柱,七楼的牌楼”。一般封建皇帝最高的也就到九个楼。

  旧时的牌楼坊门不大,又是和坊墙连在一起的,有坊墙的依靠,就完全可以抵抗风压载荷,所以没有戗杆。宋朝以后,牌楼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建筑,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元朝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木牌楼就都有了戗杆,戗杆与牌楼的立柱成三角形支撑,就可以更加稳定和承载更大的载荷。颐和园东门外的涵虚牌楼就是这种结构形式。街头的牌楼由于来往车辆的振动或防止剐蹭,采取了戗杆式牌楼。1949年后重修的牌楼和新建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牌楼,其结构强度大大的增加,也抗腐蚀,因此不再用戗杆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常提到的十八般武艺到底是指哪“十八般”?
下一篇:著名的六大沉船事件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