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历史

日本名刀有哪些_日本名刀介绍

日期:2017-04-07   来源:网络

  历史上有名的刀有很多,日本的铸刀工艺深受中国影响。以下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名刀有哪些,希望能帮到你。

 

日本名刀有哪些_日本名刀介绍

 

  日本名刀有哪些

  1. 菊一文字则宗:太刀,刃长78.48CM,锋刃极长,刀身细且薄,刀柄上刻有16瓣菊花。16瓣菊花是皇室的象征。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匠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号称一文字派的第一名刀,因为刀柄上的菊花,被命名为"菊一文字"。传说后来为新撰组剑士冲田总司所有。 刀铭:菊一文字则宗

  2. 长曾弥虎彻:胁差,刃长45.75CM。越前国刀匠虎彻于宽文三年所作,为新撰组剑士近藤勇的所有,明治go-vern-ment处斩近藤勇时用的也是此刀刀铭:长曾袮虎彻入道兴里

  3. 和泉守兼定:刀,刃长70.6CM。著名刀匠之定所作,新撰组剑士土方岁三所有。刀铭:和泉守藤原兼定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铭文:临兵闘者皆阵烈在前。这句话被称为密宗九字印,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手印,形状奇特。原出《抱朴子》的话,原文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在战场上很流行,据说可以起鼓舞士气的作用刀铭:和泉守兼定

  4. ("九字兼定"和"和泉守兼定"完全就是两振刀,"九字兼定"是2代兼定作,又是新选组情节,喜欢的就都搞一起)

  5. 堀川国广:刀,刃长70.6CM。著名刀匠九州日向住国广所作,传说是国广作品里的第一杰作。后为新撰组土方岁三所有堀川国广

  6. 葵纹越前康继:胁差,刃长35.3CM。江户时代著名刀匠越前康继所作,作为御神刀供奉在尾张热田神宫(御神刀:放在神宫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于战斗)。成刀于庆长十一年左右刀铭:葵纹越前康继 (越前康继好东西多了去了,放口胁差上来做甚?)

  7. 肥前国忠吉:刀,刃长67.3CM。江户刀匠肥前忠吉所作,后来为冈田以藏所有。刀铭:肥前国忠吉

  8. 长船:太刀,刃长73.63CM。又称名物大般若长光,名刀匠备前长船长光的作品。长船派视光忠为鼻祖,在长船一带很兴盛,南北朝、室町时代最为繁荣。

  9. 备前长船长光:野太刀,又称物干焯(汗死,"物干竿",这个"焯"字是咋出来的?),刃长三尺二寸(约98.45CM),刀柄奇长,名刀匠备前长船长光锻造,为剑豪佐佐木小次郎所有。因刀整体太长(三尺九寸),所以无法挎在腰间,所以只好背负在肩上。此刀作为一对一战斗的剑客使用来说,则是十分少见的特例。刀铭:备前长光 (汗,野太刀不能用来实战是常识)

  10. 备前长船兼光:太刀,其长度超过三尺,豪华壮丽。是由备前长船派的刀匠兼光打造的。刀铭:备前兼光

  11. 影秀:太刀,是伊达政宗所喜欢用的刀。在朝鲜壬辰战争中将对方武将甚至连马鞍子都被其以此刀砍下,因此也称其『斩鞍』。他奶奶的死,此刀与我天朝有深仇大恨!刀铭:影秀

  12. 雷切:刀,名将立花道雪的配刀。道雪被称为雷的化身,因此他爱用的宝刀也被称为雷切。传说道立花雪曾用其斩杀雷神刀铭:雷切

  13. 国光:短刀,刀身笔直而没有弯度,是由刀匠新藤五国光打造的,国光是做短刀的高手。织田信长手下的大将蒲生氏乡蒲生氏乡喜用此刀。刀铭:国光

  14. 红雪左文字:短刀,相模国刀匠左文字所作,仅有一点弯度,装饰华丽。是猴关白丰臣秀吉的爱刀刀铭:红雪左文字

  15. 小龙景光:太刀,备前刀工景光所作。南北朝时期武将楠正茂的佩刀,因为剑身上有细小的龙形浮雕,因此得名。刀铭:小龙景光

  日本名刀介绍

  1. 天国:太刀,平安时代起就流传于世的名剑,平氏讨伐藤原纯友立功后从朝廷处拜领,是平氏家传宝刀,以的双刃形状闻名,刀的弯度大,双刃占刀的大半部分,其形状怪异。刀铭:天国

  2. 戒杖刀:野太刀,刀身笔直,备前刀匠国宗所作。上杉谦信喜用的刀,刀柄、刀鞘是以5尺长的自然原木制成,因此得名,后来成为了上杉家代代相传的佩刀。刀铭:(无铭)

  3. 贞宗:刀,是由相模国的刀匠贞宗打造的。贞宗是初代相州"正宗"冈崎五郎正宗的义子,且完全继承了其制造风格。 刀铭:(无铭)

  4. (这个也相当能扯,正宗的风格没人能完全继承,继承的最好的是正宗十哲(正宗10位弟子)里的大和志津)

  5. 吉光骨食:太刀,由京都名刀匠栗田口吉光打造。由大友家献至足利将军,后来又经由松永久秀重回到大友家,但九州征伐后又被献给丰臣秀吉。刀铭:吉光骨食

  6. 压切:刀,是织田信长所喜欢用的刀。逃到架子下的服仕茶室的小和尚,连同架子一起被织田信长用此刀给砍了,由此而得其名。刀铭:压切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泰国大城王朝的历史
下一篇:文莱皇室有多少财富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