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关于夏朝的几个历史记载

日期:2018-05-24   来源:网络

1、夏朝的年代和疆域

《竹书纪年》云:“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战国策.魏策一》云: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蹊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记下了夏朝晚期政治疆域四至范围。《史记.吴起列传》亦云:“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济、泰华、伊糊,分别与天门、天蹊、伊洛对应大致地望可定,东至河济,西到华山,南达伊、洛二水。北界庐睾与羊肠对应。夏王朝疆域的北界已抵达山西中南部。

2、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的转变时期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熊是禹氏族的图腾。禹与涂山女原本过的是夫从妇居的母系对偶婚生活,这则故事却记涂山女反而前往熊图腾的禹氏族从夫居,实在非同寻常。看来温情笃笃的涂山女,望夫族而不敢入,没有勇气越过母系婚制的俗障,最后作了一位殉情女。不过,涂山女生下的启最后归了禹,毕竟使禹取得父子血亲关系的确认,在与母系婚制争夺儿子出生优先权的归属方面,禹不仅喊出了“归我子”,而且无疑是成功了。

在夏一代,父权制的宗亲组织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3、夏朝的建立

1)聚落制

华夏民族同世界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生活在“聚落”之中。

聚落之间通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内部以“自然法”和“约法”自己治理。

2)“王+政治协商会议”

华夏民族与众不同(与世界绝大多数聚落不同)的是,聚落没有停留在“自然生存”阶段。而是各个聚落竞赛,优胜者被推举为“王”,制造公共产品,例如涉及多聚落的防洪。

(1)王产生的途径,是“功劳+天意+民心”。

虞“聚落”舜“服象”,“耕于历山、渔于雷泽”,大约是发明了一系列农业技术,于是被推举为“王”。

(2)遇到功劳更大的,更受拥护的,则把权力交出来,这个程序就是“禅让”。

(3)王不是单独决定一切。决策机构是“王+政治协商会议”。

《尚书虞书》:虞舜的“政协会议纪要”,很生动。

舜“咨四岳”,各抒己见,说的高兴处就唱歌,最后宣布“对若干问题的决议”,共饮一杯酒、同唱一首歌,会议结束。

3)鲧治水失败

一次“政协会议”,决议委任夏“聚落”的鲧,领导全国的治水。

“鲧作城”,鲧做堤坝保卫了聚落,但洪水堵不住,鲧失败。

4)“政协会议”决定处死鲧,而委任夏鲧的儿子禹,继续领导治水。

禹工作的非常辛苦。

许多歌谣,许多传说~

整个华夏大地,从此就都被称作“禹迹”了!

5)禹立下大功,被推举为王,接受了舜的“禅让”。从此“舜为宾客,禹为主人”。

权力和平交接,“政协会议”则体制不变。

6)禹利用治水成功所新增的耕地,在“聚落”之外实行分封制。封皋陶后人于英、六,封太岳于大吕~

分封制度,使“政协会议”的参与者中,增加了王的“受封人”。

王的实力,势力,被禹扩大了。

7)禹死,政协会议中多数,拥护禹的儿子启继位。

“禅让制”告一段落。

“天下共主+诸侯共和+聚落自治”的新时代到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谈谈夏朝的国家治理形式
下一篇:夏的历史是怎样的,夏启的儿子​太康​是怎样去世的?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