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

贾思勰《齐民要术》: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

日期:2018-05-24   来源:网络

农业之于国,为大计,之于民,为生计。公元544年夏,暴雨倾盆,明光殿来了个老农模样的官员,他是卸任高阳太守贾思勰,因本家兄弟曾为帝师,才得以布衣之身觐见。

“愿得朝廷之力,施行天下,余愿已足。”老人颤颤地说,雷声隐隐,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眼里燃起火焰。

高阳太守贾思勰出身山东寿光世家大族,他自小喜农事,花11年时间写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起因竟源于一次养羊失败。

1、这个太守像农夫

刘公带孙儿来高阳(临淄)小住,儿子刘乐顺是太守贾思勰租户,刘公无事,被儿子打发去给太守看羊圈,一看不要紧,差点晕过去,一个庄户人正往外拖死羊。旁边一位老爷子表情苦恼:“二百只羊,一年死一半,剩下的还瘦成这样,咋办呀?”

刘公背着手在羊圈转一圈,见一地伺料,混着羊屎尿,“羊爱干净,非洁食不吃。”断言道,“饿死的。”那人愁眉立展,又求教饲养之术,刘公指点他,8只母羊要配2只公羊等等,那人喜得连连作揖。

晚饭说起这事,儿子笑道:“这是太守贾公,这十倾地都是他的公田。”老爷子撑起眼眶,“像个庄户人,哪像个太守。”

话说贾思勰按照刘公的指点,养羊的效果果然不错。他深感农业技术对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足迹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翻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小肉手过来扯书,“阿爷喊你吃饭”。

搂过刘家小孙子,贾思勰还念叨着“趋时,和土”。

“书里说的很对吗?”小娃问。“不全对”,比如古书说要稀种黍米,但每次收成,租户们叹气,因为打下的瘪谷多、色黄,而改为密植以后,粒匀白,煮粥做糕浓香四溢,市上卖了好价钱。

他捏把小脸:“所以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屈从之。”娃儿似懂非懂。

永嘉之乱到北魏末200多年,战后复原,黄河流域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了一倍,北魏孝武帝元修推行均田制,鼓励农事,恢复了生产。

2、第一次大丰收

农民是最易满足的,能交租,吃饱饭就行。刚来时,租户刘乐顺还没成亲,这里山地多,庄稼收成不行,饭都吃不饱,拿什么交租,把山东大汉难为哭了。

租户们眉间的疙瘩,成了太守心底的死结。他连着几天睡地头窝棚,扒土翻书、问老农,人黑瘦了一圈,官衙里的人都认不出来了,这才开了窍。

原来,山地风大霜重,种子得选茎秆结实的,春夏浅耕,秋日深耕,作物用轮作法,施肥用熟粪绿肥,每亩收十石不是问题。

播种期很关键,薄田早种,沃土当时,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指挥租户,四五月下种,六七月翻犁,迎来了十月金秋大丰收。人人喜气洋洋,老人树下聊天,孩子大口吃着黍糕,他蹲在地头跟老农闲聊,田垄窜出小风轻揉着脸,说不出的舒服,让他决心把这些经验全搜进书里。

更多>>(接下文评论)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兰陵王高长恭的王妃是谁?兰陵王妃结局如何?
下一篇:凤囚凰:冯太后原型真的有一个儿子拓跋洪吗?献文帝与冯太后的关系如何?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