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端午名称由来的历史:铁面无私的唐朝贤相宋璟所创

日期:2019-06-08   来源:网络

大家可能都知道大唐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是一个守法持正、如假包换的“黑老*包”,连武则天的男宠犯事都想要法办,可谓是铁石心肠、宁折不弯。但大家可能又很少知道貌似铁石心肠的他写起词赋来也很是风流儒雅,和他的性格刚好有点相反,比如他写的《梅花赋》就是极尽妩媚之能事,有诗评曰:“漫道广平(宋璟封广平郡公)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文人不风流还真是缺少一点情趣呢,当然此风流不是彼风流也。

每年我们都会过端午节,而端午节的名称,却是与老宋有关呢。话说其时端午多称端五,因为李隆基的生日是八月初五(这一天是要全国放假的),宋璟建议避讳把“五”改成“午”,从此以后基本上就称为端午节了,换句话说端午名称算是宋璟所创也。

而且,关于老宋这位性格耿直得如一根木头不会转弯的政治人物,你可能以为他十分无趣只会板脸训人,其实围绕在他身边的温暖趣事还是蛮多的,他的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乏味。果然是如那句我们有点熟悉的俗语:“对朋友如春天般温暖,对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因为他本人就被誉为“有脚阳春”,也就是说他是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哪里就温暖和煦。这句话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此后成语有脚阳春就用来形容勤政廉洁、关心民众疾苦的贤明官员。

当然,以宋璟那种实打实的大炮性格,绝对少不了得罪人而遭贬,中宗时宋璟得罪权臣武三思被贬为贝州刺史,睿宗时虽然首度为相,后来因为和姚崇一起以辣手横治太平公主等权妇的十分腐败的给钱就能当上的“斜封官”,罢免了数千庸官,打击面不可谓不大,再加上同姚崇联手建议权欲熏天的太平公主出东都居住,以防其进行反革命政变,最终斗不过当时如日中天的太平公主,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即使是在地方任上,从来都是爱民如子、廉洁奉公的典范,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实干家。史书记载,不管宋璟到哪,他都是以身作则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使当地人安居乐业,社会民风及治安都大大好转起来,成为了“模范之乡”。

据说他在广州都督任上,当时俗称“南蛮”的广东老乡住的茅屋经常发生大火,为了把火灾率切实地降下来,好开动脑筋又点子多多的宋璟教广东老乡起砖瓦房(确实是先进啊,解放前民间还很多土房茅屋呢),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美化了环境,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火灾发生率。后来他升任了宰相,广州官民为了表彰他的伟大贡献,想给他树碑立传。他知道后坚决拒绝,还怕由于某些人为了拍领导马屁,而开此种“面子 工程”的风气,助长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奏请自他开始,建议皇帝下令禁止盖此种和国计民生没有多大关系的面子工程。

而且他为了严明吏治,带头约束好自己的家人,还先拿自家人开刀呢。据说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公务员考试时,为了得到特殊照顾,有意把自己和宋璟的亲戚关系透露出来,想得到加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宋璟知道后,不仅不是特意利用职权给他打招呼谋官做,还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职权特意让吏部不给他官做。唉,这叔叔也忒是太倒霉了,怎么就碰上了一个铁面无私的侄儿了呢。

此外,宋璟还是勤俭节约的典范。《旧唐书·宋璟传》载:七年,开府仪同三司王皎卒,及将筑坟,皎子附马都尉守一请同昭成皇后父窦孝谌故事,其坟高五丈一尺。璟及苏颋请一依礼式,上初从之。翌日,又令准孝谌旧例。璟等上言曰“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高坟乃昔贤所诫,厚葬实君子所非。古者墓而不坟,盖此道也。”

反正他和大唐另一贤相姚崇一样反对厚葬,丧礼以节俭为主,反对铺张浪费,人民的好干部啊。

如果这还不能证明他为人的勤政廉政的话,那么以下的史实一定能作最好的佐证。据史书记载,唐代大概有红头 文件规定,每年地方各道府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顺便联络一下感情,争取在上级面前大大表现一下,以便为自己的政绩加分搏升官。据说当时官僚使者进京,往往珍玩宝物带了几箩筐,名为述职,实为求官,反正贵重物品一出,今年不送礼要送就送纯黄金什么的,大官人一见也立马笑成了一朵花,这孺子可教也,于是送礼官员、使者,也大都能由此在官场上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晋升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据说此风到了唐朝末年更是盛行,以至于官员视察当成了一种索贿的公开手段,社会风气腐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亡*国简直也是说不过去了。最搞的是,据说有一个叫谢弘的资阳镇将接待上头来的两个大官员,居然送礼也不要(这世上果然有一尘不染的白乌鸦也),甚至连摆个接风洗尘之便宴也三催四请未到,按照当时的“正常逻辑”,谢弘简直就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甚至越想越怕,以为这是两个来调查并加害自己的人,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立马跑路,连夜跑到了山中落草为寇了,做了梁山*好汉式山大王了事,这也太有戏剧性了。

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彻底遏止,并且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国家的吏治就会一塌糊涂,腐败的温床也从此坐大,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也!于是,从来都是嫉恶如仇、刚直持正的宋璟,立马呼吁要刹住这股歪风,并征得李隆基的同意,发了多道节日不准铺张浪费送礼、送红包给领导谋取个人私利的红头文件,否则勒令所有礼品一概退回,并追查个人责任,以绝那些铤而走险的恶吏的侥求之路,以铁腕严厉整治买官卖官索贿受贿之风,一时官场清新之气顿开,盛世的出现也因政策的保证而只是时间迟早问题。

公元720年,他因为极力压制犯法官员的自诉、申诉乃至抗诉,并严禁洗黑*钱,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为了既得利益,这些本身也是很有能耐、会呼风唤雨的官僚抱团抗争,由于“民愤极大”,老宋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很高的虚职),再度罢相。

不过,非常需要治世能臣的李隆基又在公元729年起用他,继续拜为尚书右丞相,也给李隆基的盛世继续给予实在的支撑。当公元732年(一说733年),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宋璟向李隆基提出告老还乡,也就是做离休干部的意思,而且他领到的还是100%的工资,不过老宋一走,基本上李隆基的政治航向也开始偏了,后来重用了族叔李林甫以及杨贵妃堂兄弟杨国忠等奸相,时人都感叹说李隆基完了。

这个正如狄仁杰离开武则天的情形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皇朝的兴衰和干部的任用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及至李隆基因自己后期治政的怠懈及不专业,被安史之乱战祸所裹挟,在屁颠屁颠的逃亡生涯中,李隆基狼狈逃到咸阳时,甚至于一开始连一碗最淡也可以最甜的农妇粥(于逃难的人来说)也找不到,后来碰到也是惶恐逃避战祸的老百姓,才给皇帝老儿一些普通食物,大家忧心忡忡地不知什么时候命都保不住了,所以也不因为见到天子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有一位见过世面的长者还批评起了皇帝老儿:“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当皇帝的结果也就是这样了。反正吃了人家的嘴软,况且自己连京城也保不住了,正在做流亡皇帝,所以李隆基也拽不起来了,于是当众做了自我批评,说都是我的错,骄傲自满惹的祸,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估计也像李世民怀念魏征一样怀念宋璟同学呢,如果老宋没有离开他,断不会沦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啊。

想当年,李隆基也曾因老宋的勤政廉政、励精图治亲自赏给他一对金筷子,当时一切金制品器皿都是由皇宫所垄断。其时,老宋一收到这种贵重物品,一下子就有点找不着北,一生粗茶淡饭的也习惯了,要这个金筷子做何用呢?难道乞丐还兴玩精装鸟笼了不是?用这劳什子吃饭就会香一点吗?老宋一时云里雾里的样子,这皇帝老儿也太逗了吧?

timg (1).jpg

聪明过人的李隆基也猜出了宋璟的表情是何意思,于是笑呵呵地对他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原来如此,是说我如同金筷箸一样正直和宁折不弯啊,不为流俗所左右,于是才受宠若惊、喜出望外地接过皇帝的金筷子。当然,以“守法持正”耿直不阿著称的老宋,也绝对不会像现在的某些暴发户一样摆谱露富,恨不得让人知道他有金饰内裤一样,基本上没有用金筷子进餐过,只不过是把皇帝赐予的金筷子作为一种品德鉴定锦旗般地供在相府而已,并时刻提醒自己像金筷子一样为官清正,不辜负皇帝的美意。

史载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璟随同李隆基视察东都检查工作,天子出巡威风无比,可惜美中不足的是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时,由于山高路窄鬼见愁的样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一时兴高采烈做“公费旅游”状的一行人感到十分扫兴。原本这也就算是“自然灾害”而已,翻译成现代语言也就是不可抗力也,谁叫你李隆基不打重本把羊肠小道修建成平坦宽阔官道呢?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皇帝你这么高的智商不会不知道这么显浅的道理吧?反正正在兴头上的唐明皇十分懊恼,这不是大煞风景吗?于是面对这层峦叠嶂,原本很有艺术气质的李隆基也不能诗兴大发,显示雄关漫步的豪迈气概了,正在气头上,头脑发热的天子大人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居然耍老大官威,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掌管皇帝出行巡幸时沿途食宿吃喝玩乐事务的官,算是钦差大臣的一种吧,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也曾做过此种角色)王怡,并追究办事不力的责任。

这理由也太勉强了,这样把人家办了还真是不能服众。眼看这两个人领了无妄之灾,要做冤大头了,不过他们命好,碰到了也在巡幸队伍中的眼里容不下沙子的宋璟,牛人就是不同,老宋劝谏道:“陛下方事巡幸,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唐明皇当时也还不是一个固执的人,气一消静下心来后于是也认为很有道理,反正也免去了二人原本就是有点“无厘头”的死罪。后来李隆基东巡泰山,让老宋看好家,有什么好的治国方略尽管说出来,老宋倒也不含糊,倒豆般地说出了他的想法,李隆基也能“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反正宋璟就是这种为真理能犯颜直谏,虽万死而不辞的人,李隆基也十分信任器重他,还以政治老师的待遇礼遇他,进则从御座上站起来笑脸相迎,告退时还亲自送到门外,有时还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的样子,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和谏言,即使有时龙颜不悦,李隆基也能虚心采纳(这就是李隆基的伟大之处),有这样清明的吏治,于是也造就开元初期的十分清明的政治,开元盛世的出现当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后,想提起的是,一代贤相宋璟的碑文是大书法家颜真卿(这也是一个老宋式宁折不弯的猛人)撰文并书写,所以宋璟墓碑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后来好附庸风雅的清朝乾隆皇帝,巡幸途中亲自书写宋璟的《梅花赋》全文,还画梅一本,题诗两首,命人勒石建碑堂保存下来,也算是为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为何民间特别忌讳“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龄?
下一篇:35个叠字考验你的汉字水平:三个“字”摞一起念什么?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