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历史

伊凡三世的人物简介

日期:2017-09-28   来源:网络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1505),是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1505年。 伊凡三世是使俄罗斯取得了独立的莫斯科大公。下面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伊凡三世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伊凡三世的人物简介

  伊凡三世的人物简介

  15至16世纪,俄罗斯国家由封建割据逐渐走向统一。在实现俄罗斯国家的统一这一历史使命过程中,伊凡三世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

  伊凡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长子,生于1440年1月22日,自幼聪慧狡黠。瓦西里二世在战争中失去双目,是位“瞎眼大公”。伊凡10岁时,就辅佐双目失明的父亲进行统治。1462年,父亲去世,伊凡继位,史称“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继位时,莫斯科大公国经过他的祖辈和父辈的经营,已经很强盛了。伊凡三世继承他们的事业,为完成俄罗斯国家的统一而战。他第一个目标就是兼并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土地广袤,物产丰饶,水陆交通便利,雄跨西北一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1471年5月,伊凡三世在莫斯科召开准备进攻诺夫哥罗德会议,号召与会的王公、贵族、主教和将领们瓜分这块“肥美赃物”。他出动三支大军,7月14日在舍朗河一役彻底击败诺夫哥罗德,迫使其签订条约,保证“真诚而严格地拥护”大公的统治。1475年,伊凡三世又挑动和利用诺夫哥罗德的下层市民对上层贵族的斗争,派兵进驻诺夫哥罗德。1478年,伊三世最终消灭了这个共和国,将其领土并入莫斯科公国。不久,特维尔公国也被击败,臣服莫斯科公国。之后,其他的王公几乎毫无抵抗就被贬黜为单纯的地方长官。这样一来,分裂了300多年的俄罗斯公国,基本上统一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麾下。伊凡三世在完成基本统一、消除内忧外患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内改革。他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他推行军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国家常备军;实行财政改革,统一币制,铸币权为大公所专有。他基本上完成了国内改革之后,靠强大的国力,开始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进军立陶宛,出兵波罗的海沿岸,东征至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流域,直至1505年10月27日病逝。他不仅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者,也是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鼻祖。

  伊凡三世的政治生涯

  瓦西里二世在1462年病逝,22岁的伊凡即位,史称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即位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地处平原,强敌环伺,生存环境很艰苦。在北方和西北方向是富庶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国,西边有立陶宛大公国,西南方向是乌克兰诸城邦和哥萨克骑兵,南方草原上有新崛起的克里木汗国,东南方向是已经衰落的金帐汗国(稍后是相对弱小的阿斯特拉罕汗国),东面就是劲敌喀山汗国。

  制定一个足以存身立国的发展战略,成为年轻的伊凡三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伊凡三世自幼饱经忧患,故而养成了凡事反复权衡、谨小慎微的性格。但同时由于瓦西里二世的多年培养,在即位时伊凡三世已经具有丰富的从政和外交经验。以伊凡三世为首的莫斯科大公国很快就制定出了夺取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计划。因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领地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伏尔加河流域,控制着古罗斯诸城邦通往欧洲的交通要道,此外诺夫哥罗德一直控制着同欧洲的裘皮贸易。裘皮在当时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位类似今天的石油,被称作"软黄金",直至17-18 世纪,和欧洲的裘皮贸易一度占到俄罗斯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夺取诺夫哥罗德,无疑对莫斯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外,诺夫哥罗德虽然同属罗斯城邦,但它一直依附于立陶宛大公国,在西北方对莫斯科大公国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攻打诺夫哥罗德之前,伊凡三世认为必须首先剪除后患,首先应该解除喀山汗国这个后顾之忧。1467年,养精蓄锐多年的莫斯科大公国发兵喀山汗国。战争持续了三年,双方资源殆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保存实力,完成占领诺夫哥罗德的战略目标,伊凡三世决定在莫斯科占领上风时撤军。对喀山汗国发动的战争虽然没能彻底征服喀山汗国,但是喀山汗国在长时间内丧失了侵袭莫斯科的能力,莫斯科大公国还在东部彻底确立了鞑靼人建立的卡西莫夫汗国的依附地位,作为莫斯科大公国和喀山汗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此外卡西莫夫汗国也成为莫斯科大公国最终征服喀山汗国的桥头堡。

  在同喀山汗国的战争中,伊凡三世意识到,没有各个罗斯城邦的团结一致,仅靠莫斯科大公国的力量,战胜鞑靼人的汗国是不可能的。这更加坚定了他占领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决心。但是考虑到诺夫哥罗德一贯依附于当时的东欧强国立陶宛大公国,伊凡三世针对诺夫哥罗德的军事行动必定要招致立陶宛的反击。此外,在结束同喀山汗国的战争以后,莫斯科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得到加强,但资源临近枯竭,无法再次进行长期战争。因此伊凡三世制定了以制造声势、恐吓和速战速决为主的攻心战术,力求在整体上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1470年,伊凡三世在稍事休养后准备发兵诺夫哥罗德。慑于莫斯科大公国东征强敌喀山汗国成功所显示出的军事实力,诺夫哥罗德紧急派出特使,前往波兰-立陶宛大公国,面见大公卡西米尔四世,寻求波兰-立陶宛的保护。诺夫哥罗德的意图在于和立陶宛签订条约,并入立陶宛,把防务问题整个交给立陶宛处理。卡西米尔四世权衡再三,也不愿意和莫斯科大公国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决定和诺夫哥罗德签订合并条约,但是不向诺夫哥罗德派兵增援,只是找了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人代表立陶宛去诺夫哥罗德做大公,而且这个人按照家谱排序,竟然是伊凡三世的表哥。卡西米尔四世希望以此阻挡莫斯科大公国吞并诺夫哥罗德的决心。

  出乎卡西米尔四世的意料,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到任后不久,即不辞而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最终去向不明,史书上没有记载。与此同时,伊凡三世的军队步步进逼,在1471年夏进入诺夫哥罗德外围领地。诺夫哥罗德在群龙无首的条件下,由城内的贵族会议组织了4万人的民兵,出城抵抗莫斯科军队,同时向卡西米尔四世告急。在舍伦河畔,伊凡三世击溃了诺夫哥罗德的军队,还俘虏了率领这支军队的亲立陶宛派贵族的首领波列茨基大公。莫斯科前锋部队衔尾而追,直逼诺夫哥罗德城下。立陶宛的援军迟迟不到,无奈之下,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们只好派出城内的主教和伊凡三世谈判。

  在谈判中,伊凡三世表现得颇有君主风度,对丧失抵抗能力的诺夫哥罗德公国表现了宽容大度。伊凡三世要求诺夫哥罗德向莫斯科大公国投降,宣誓归顺,莫斯科大公国获得对诺夫哥罗德的宗主权,所有诺夫哥罗德的司法审判权归莫斯科所有;在经济方面仅提出要诺夫哥罗德在一年内偿还军费。前去谈判的诺夫哥罗德主教还带回了伊凡三世致诺夫哥罗德公国的诏书,在书中伊凡三世写到:"吾固弃前嫌,不使汝等有刀兵之祸,今当归抚俘降之众,但履新朝可乎!"在贵族会议进行讨论后,诺夫哥罗德同意了这个条件,承认了莫斯科的宗主地位,伊凡三世也没有在诺夫哥罗德派驻一兵一卒。

  此时伊凡三世已经向往统一罗斯诸城邦,建立一个以莫斯科为首都的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抵抗来自鞑靼人和立陶宛的侵袭。所以伊凡三世把诺夫哥罗德看成是自己潜在的财富,对战败的诺夫哥罗德提出了非常宽和的停战条件。按照当时的惯例,已经获得胜利的军队通常是在毁城之后大肆烧杀掠夺,把敌方的物质财富充作战利品运走。伊凡三世通过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了诺夫哥罗德问题,一方面保证了此后莫斯科能够获得额外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为征服其他罗斯城邦树立了良好的先例。

  伊凡三世的举动进一步促成了诺夫哥罗德贵族中亲立陶宛和亲莫斯科两派政治势力的形成,也同时加剧了两派的斗争。此外,伊凡三世对诺夫哥罗德拥有的宗主地位也给莫斯科大公国带来了收入,成为莫斯科大公国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的经济基础。

  伊凡三世的重要成就

  击败金帐汗国

  在伊凡三世撕书斩使之后,金帐汗国的阿合马汗并没有马上出兵报复莫斯科,而是积极和立陶宛大公国建立联系,结成联盟。双方商定,金帐汗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同时出兵,从东西两线夹击莫斯科。立陶宛大公国对日益强大的莫斯科也深怀不满,在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版图后,与金帐汗国很快就达成了协议。1480年,阿合马汗亲自领兵,前来攻打莫斯科。这次战役注定是莫斯科公国和金帐汗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

  (油画作品)伊凡三世准备集合军队与金帐汗国对峙

  (油画作品)伊凡三世准备集合军队与金帐汗国对峙

  阿合马汗的军队前锋很快就抵达了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的奥卡河南岸。伊凡三世也集合军队,在奥卡河北岸和金帐汗国军队对峙。看到河对岸的莫斯科军队严阵以待,阿合马汗决定避开锋芒,改为迂回战术。于是他下令移师西进,绕过莫斯科军队的集结地,从南方进入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地,迅速推至乌格拉河南岸,意图是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同时还派人疾驰至立陶宛大公国,请求卡西米尔二世速发援军,夹击莫斯科。

  伊凡三世猜出了阿合马汗的战略意图,他急忙派自己的儿子伊万和弟弟安德烈二人率精锐骑兵,兼程赶往乌格拉河北岸。伊万和安德烈到达北岸时,阿合马汗竟然还在路上。于是伊万和安德烈下令封锁所有通往南岸的渡口,列阵等待阿合马汗的到来。阿合马汗抵达乌格拉河南岸后,发现河对岸竟然又出现了莫斯科的军队,既没有渡河船只,又无力跨河强攻,阿合马汗只好下令就地安营扎寨,同时等待立陶宛援军的到来。当时已经是深秋,阿合马汗希望进入冬季后,乌格拉河解冻,届时与立陶宛合兵一处,一鼓作气消灭对岸的莫斯科军队。10月26日,乌格拉河终于上冻了。伊凡非常担心阿合马汗和立陶宛援军的进攻,因为对岸的长子伊万和他的弟弟安德烈率领的骑兵数量非常有限。伊凡命令前线的骑兵收缩兵力,后退到30公里后卢扎河畔的小城克里缅涅茨与莫斯科主力汇合。但是非常出乎伊凡三世的意料,阿合马汗没有马上进兵,原来他正在等待立陶宛的援军。而这时候,立陶宛的援军正忙于应付莫斯科的盟友--克里木汗国的进攻,已经无力增援阿合马汗了。阿合马汗在乌格拉河南岸等到了11月11日,立陶宛援军还是没有到来。阿合马汗踌躇再三,没能下达过河追击莫斯科军队的命令。在望北兴叹一番后,下令撤兵,两手空空地回南方的金帐汗国去了。就这样,双方没来得及兵刃相见,就结束了这场史称"乌格拉河对峙"的战役。

  乌格拉河对峙标志着金帐汗国对罗斯诸城邦240年的统治正式结束。阿合马汗从乌格拉河撤退后,在返回金帐汗国途中遭到西伯利亚汗国伊巴赫汗军队的狙击,阿合马汗战败被杀。1502年,克里木汗国军队在蒙哥吉雷汗的率领下,攻克金帐汗国首都萨莱,享祚两个半世纪的金帐汗国彻底灭亡了。

  在乌格拉对峙后,伊凡三世持续统一大业。很快,伊凡三世确定了下一个目标:特维尔大公国。特维尔大公国在莫斯科西北方向不到200公里处,可以称得上是莫斯科的西北门户。

  吞并特维尔公国

  1484年,伊凡三世获悉,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同莫斯科的劲敌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私交甚深,此外还娶了卡西米尔四世的孙女为妻。伊凡三世以此为借口,向特维尔公国宣战。莫斯科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希望立陶宛能够出动援军,击退莫斯科军队,但这次如同以往,卡西米尔四世仍旧不愿意和莫斯科发生冲突。米哈伊尔无奈,只好向伊凡三世请降。伊凡三世接受了投降,米哈伊尔同时也保证中断和立陶宛的关系。但是第二年伊凡三世的手下就抓获了米哈伊尔派往立陶宛的信使。这一次伊凡三世决定彻底占领特维尔。9月8日,莫斯科军队包围了特维尔,10日莫斯科军队占领特维尔外城。第二天城中的贵族们纷纷来到伊凡三世的军营中,恳请伊凡三世原谅并向伊凡宣誓效忠。当夜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逃往立陶宛。9月12日,特维尔人在主教带领下,倾城而出,向伊凡三世投降并宣誓效忠。伊凡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王储伊万册封为新的特维尔大公,此后特维尔的领地逐渐并入莫斯科版图。伊凡三世相继在各个城邦指派代表莫斯科的地方官,各个公国的独立性丧失,逐渐形成了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新型的俄罗斯国家。

  在这一时期,喀山汗国势力日益衰退,莫斯科大公国大力扶植汗国中的亲莫斯科势力,终于在1487年把亲莫斯科的穆哈默德·阿明扶上汗位。这样,在俄罗斯东部边界上出现了两个受莫斯科控制的汗国:弹丸之地的卡西莫夫汗国和喀山汗国。接下来伊凡三世把莫斯科的势力渗透到乌拉尔山西部地区,相继征服了彼尔姆,沃古尔,维亚特卡等地。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莫斯科大公国一跃成为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大国。

  拒绝神圣罗马帝国

  1486年,一个居住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西利西亚人,尼古拉·波佩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莫斯科大公国。回到欧洲后,波佩里向欧洲人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在此前欧洲人普遍以为莫斯科大公国是和鞑靼人类似的半开化民族,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波佩里的讲述无疑是给充满偏见的欧洲人上了一堂课。莫斯科大公国的强大,伊凡三世的富有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489年,波佩里再次来到莫斯科大公国,觐见伊凡三世,这一次,他是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特使的名义前来莫斯科的。在莫斯科,为了避人耳目,波佩尔秘密觐见了伊凡三世,并带来了腓特烈三世的口信:如果伊凡三世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请求册封为王,则腓特烈三世将满足伊凡三世的这个请求。按照当时统治整个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逻辑,向帝国皇帝请求册封成为国王,是"名正言顺"地获得一方领土统治权、获得欧洲认可其统治合法的唯一途径。当然,获得神圣罗马帝国册封,从本质上讲,是用欧洲对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法律承认换取形式上对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地位。

  伊凡三世不需要这种承认,当然更不会屈尊于他人。尽管伊凡三世对欧洲君主们的傲慢和无知颇不以为然,但他还是做出了谦虚但不失尊严的回答:"上帝俯垂,祖宗荫庇;朕以寡德,得承大统。惟君权神授,自古皆然;父祖皆仰承天运,未敢以执镫而求全。故先人之所不为者,亦为朕所不欲也。"这就是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因为上帝恩典而成为大公,不是靠谁册封而继位的,所以我伊凡三世现在也不想得到别人的册封和承认(这个有些吹嘘成份,伊凡三世的父亲瓦西里二世的大公位子就是靠着金帐汗国的诰命得来的)。伊凡三世觉得这还不够,特意委托波佩尔代为转达了一封给腓特烈三世的一封国书,在这份重要的对外文件中,伊凡三世自称"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这就表明,伊凡三世不是什么等待册封的国王,而是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以平起平坐的一位国君。在伊凡三世看来,这对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是比较客气的了,对其它周边的小国,伊凡三世已经开始自称"沙皇"了。

  征服东欧诸国

  1487年间,正是莫斯科和立陶宛大公国第一次战争时期。伊凡三世念念不忘在西部和西北方向上开疆拓土,首要目标就是把所有俄罗斯城邦纳入自己版图,哪怕这些城邦位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也要冒着和立陶宛开战的风险,达到自己预定的军事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慑于立陶宛大公国的军事实力,伊凡三世也不敢贸然大打出手。为了避免和立陶宛的全面战争,伊凡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战略,加紧了在西部、西北和西南边境上的蚕食活动。

  伊凡三世宣布,只要这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国承认以莫斯科大公国为首都的俄罗斯的主权,愿意削去公国藩号,并入俄罗斯版图,那么莫斯科只保留在这些公国的国防和外交权力,同时允许原有的大公们保留自己的领地以及领地上所有财产。莫斯科大公国只向这些公国派出数量不多的军队,用于"保护"公国们有可能遭到的外来侵略。这样,伊凡三世逐渐不再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周边的大小公国,而是通过掌握外交和国防权力、向各地派驻军队、任命督军的方式进行领土扩张。在这一时期,伊凡三世外交和军事并用的手段发挥了效力:以别廖夫大公国等为首的西部城邦纷纷前来投降。在伊凡三世准备在开疆拓土方面大展宏图之际,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

  1492年,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逝世。卡西米尔的两个儿子瓜分了原本统一的波兰-立陶宛王国,长子成为波兰国王,次子亚历山大成为立陶宛大公。王国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军事实力,立陶宛实际上已经无力抵抗莫斯科的军队了。伊凡三世看到了一个扩大疆土的良机。他立即联络南方的克里木汗国,共同发兵进攻立陶宛。战争刚开始,莫斯科的军队就深入立陶宛领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邦。与历次战争不同,这次伊凡三世不是亲自领兵,而是像所有大国君主表现得那样,为各路军队指定率兵作战的将领,事先为这些们下达战略目标,同时在每占领一个城市以后,还要从莫斯科指派一个督军前往统治。

  伊凡三世还是采用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并用的策略,在加强对立陶宛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向克里木汗国、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国王国派出外交代表,对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做出解释。这些代表们称,莫斯科军队占领的城邦,原本就是罗斯城邦,居民以斯拉夫人为主,而且这些城邦原来就在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是巩固俄罗斯国家边疆的合法举动。

  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获得了巨大成功。莫斯科的军队占领了梅晓夫斯克、谢尔佩伊斯克、维亚济马、梅采茨克等城邦。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伊凡三世求和,双方停战。亚历山大认为他独自无力和莫斯科对抗,于是想通过联姻和莫斯科达成和解,保护自己的领土。亚历山大派人向伊凡三世提亲,提出要娶伊凡三世的长女为妻。谈判持续到了1494年,伊凡三世勉强答应了亚历山德的请求。当年2月5日,伊凡三世和亚历山大签订和约,立陶宛承认莫斯科对梅晓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权,伊凡三世同意把长女嫁给亚历山大为妻。

  自古以来的历史证明,联姻这种政治婚姻并非可靠的外交手段。很快,新婚的亚历山大和妻子反目成仇,伊凡三世的长女离开立陶宛回到了莫斯科。立陶宛和莫斯科边境上的一些小城邦纷纷倒向莫斯科,双方斗争加剧,短暂的和平关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1500年,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终于爆发了全面战争。

  战争开始后,莫斯科在南方的盟友克里木汗国全力而出,极大程度上促成了莫斯科在军事上的成功。乌克兰各个城邦的大公们慑于莫斯科和克里木汗国双重打击的威胁,纷纷向莫斯科宣誓效忠,甘愿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藩属。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三次印巴战争简介
下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