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历史

古坟时代的历史概述

日期:2017-10-17   来源:网络

  古坟时代(Era of Great Tombs,假名:こふんじだい),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公元300年开始,迄于公元538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下面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古坟时代的历史概述,希望对你有用!

古坟时代的历史概述

  古坟时代的出土文物图片

  古坟时代概述

  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西元300年开始,迄於西元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佈基本上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後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著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发现有七十一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据悉为全世界最大的古坟。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後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也於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的歷史时代。

  古坟时代发展状况

  弥生时代以后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终于七世纪初。古坟初建于四世纪,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五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当时,农业生产仍是共同进行的,主要财产采取部族首长所有的形式。

  进入五世纪,这种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在这种变化的基础上,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相互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纹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这些强大的部族,后来便制服了大和、吉备等地的有力部族。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中的有力者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借以增强战斗力而赢得内战的胜利.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五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六世纪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这很适合加强自主性的大家族的存在。石室内理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因此,从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塚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坟丘小但很华丽的古坟。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的结束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另外,最近在群马县高崎市发现的六世纪的水田,为提高水温而被分割成二百三十多个地块,每块面积约为二公亩,水田表面残留有许多长二十四点五厘米的足迹。

  古坟时代时代特征

  埴轮

  古坟顶部和坟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总称。可大别为圆筒形埴轮和形象埴轮。圆筒形埴轮是中空的,弥生后期出现在吉备地区,最初是供祭祀用的特殊的器台形陶器。四世纪修造古坟时扩展到畿内。在坟丘周围排列一层至三层,五世纪后也排列于濠沟外提。形象埴轮有屋形埴轮、器物埴轮、动物埴轮和人物埴轮,盛行于五世纪以后。六世纪时在关东地区特别盛行,制造了大量为畿内周围所没有的造型优美的埴轮。但九州地区很少,而从埴轮演变来的石人石马很发达。六世纪后半期至七世纪,再看不到埴轮,这成为古坟文化消亡的先兆。

  倭王权

  四世纪至七世纪,以大和地区为中心,君临日本各地豪族联合之上的王权。关于它的建立问题,因有邪马台国北九州说和畿内说,故在看法上大相径庭。但无论如何,在二——三世纪各部族从分立状态向联合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倭王权已成为各部族的中心。倭王权为了确立联合盟主的地位,重视对外关系,向东晋和刘宋朝贡。并竭力与朝鲜等国保持密切关系,垄断渡来人传入的各种技术。并于五世纪后半期,压倒畿内和地方上的各豪族。在内乱过程中,继体天皇于六世纪初取得大王地位。倭王权克服了六世纪前半期的继体、钦明朝的内乱,平定了筑紧君磐井的叛乱,从而确立氏姓制和部民制,脱离部族联合代表者的地位而建立强大的王权。后来大王上升为具有宗教权威的天皇,在天皇之下形成官司制,从而开辟了走向律令国家的道路。

  任那

  弁韩旧地,加罗各国的别名。极盛时期包括庆尚南道西半部和整个全罗南、北道的地区。任那自古以来就是乐浪和带方两郡的重要中转地。据说四世纪中期倭王权曾派大军占领原弁韩地区,设置官家作为统治朝鲜半岛的军事据点,以日本府为统治机构。根据是广开土王碑文,但明治以后对碑文内容似有歪曲,不可全信。五世纪后任那各国由于新罗、百济进行扩张而被侵犯,562年併于新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学者金锡亨主张任那是朝鲜王国的移民集团在日本列岛内建立的分国,他通过研究《日本书纪》有关任那的史料,批判了认为存在倭国殖民地的通说。

  七支刀

  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附近出土的铁剑。据说这就是《日本书纪》神功皇后五十二年条所记载的七支刀。全长约七十五厘米。刀身两侧各交错伸出三把双刃枝刀,非实用品。刀身两面有六十多个字的金嵌铭文,是探讨东亚各国关系的宝贵史料。关于铭文的解释尚无定论,有369年百济为倭王制造的百济上献品说、百济王对倭王的下赐品说、东晋通过百济王下赐倭王说以及五世纪后半叶的百济刀之说等等。但都严厉地批判把《日本书纪》、《古事记》中关于上贡倭王的记载与铭文直接联系起来的传统说法。七支刀是日本的国宝。

  广开土王碑

  也称“好太王碑”。确切的称呼是“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陵碑”。为赞颂高句丽中期国王广开土王的功绩而建立,位于鸭绿江中游辑安县东岗。1882年发掘时,高六点二米,宽二米,是利用天然石凿成的方柱。碑文有一千七百五十九字,记载广开土王扩大领土和确立王权的功绩。尤其是391年和399年高句丽两次战胜倭、百济联军,领有大半个朝鲜半岛的记载,是研究古代日朝关系的重要史料。碑文有“任那”二字,因此一直认为四世纪末倭国已在朝鲜半岛建立根据地,但有人认为,这种通说是明治时期在参谋本部主持下,由军方和学者共同对碑文作出的解释,碑文已被削改。因此,有必要对碑文本身进行综合学术调查。

  渡来人

  四、五世纪至九世纪,有许多来自汉、百济、高句丽和任那的渡来人、归化人,曾对日本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特别在倭王权的势力到达朝鲜半岛以后,从大陆渡海而来的人更多了。他们传来农业、养蚕、机织等技术以及高度发达的文化知识,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部民制的基础也是这些渡来人奠定的。尤其在660年百济、高句丽被新罗灭亡后,其遗民渡海来日。倭王权对重要人物授以位阶,任用为官,使之生活安定,以期引进知识和技术。奈良时代,称归化人。

  倭五王

  《晋书》、《宋书》等古代中国南朝史书中记载的倭国赞、珍、济、兴、武等五王。据记载,倭五王在413——478年间,至少有九次遣使南朝,奉献贡品。王名则按中国习惯称呼,就是天皇的名字。赞相当于应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称弥)相当于反正或仁德天皇,济相当于允恭天皇,兴相当于安康天皇,武相当于雄略天皇。他们朝贡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正处在兴盛时期的高句丽,提高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国际地位。

  偶田八幡神社位于和歌山县桥本市。九世纪末,此地建立隅田庄,为石清水八幡宫所领有,因此他被供奉为该庄的守护神,按习惯成为首领隅田氏的氏神。隅田氏在中世时期结成隅田党,十分活跃。神社的宝物仿制镜上有铭文:“癸未年八月十日,大王年(与),男第王,在意柴沙加宫时,斯麻,念长寿,遣开中费直秽人今州利二人等,所(取)由上同(铜)二百旱,作此竟(镜)”。癸末年有指383年、443年和503年等说法,但383年说疑问很多。这面铜镜的铭文和船山古坟出土的大刀铭文,都是日本著名的由最古老的金石文。

  一般认为汉字传入日本最早是在应神天皇时,百济的学者王仁奉献《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实际上比这更早,大约在公元100年左右,汉字即已传入日本。在没有文字的上代,《古事记》、《万叶集》等采用汉字的音和训,创造了日本独特的书写方法。

  古坟时代历史文化

  日本古代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因当时统治阶级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年代从4世纪开始,迄于7世纪。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分别相当于4世纪、5世纪、6世纪,7世纪或归入后期,或另称晚期或终末期。

  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迅速衰落,日本最初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考古学上所称的历史时代。因此,古坟时代属日本的原史时代。这一时代铁器进一步发展,它在生产工具方面完全取代了石器,在武器方面取代了青铜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种类增多,家畜饲养业亦随之而发达;手工业有新的发展,与农业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出现了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即以畿内地区为中心的大和政权;开始出现了文字。

  古坟时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除最重要的水稻以外,还有谷子、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粮食,各种瓜类和茄子、萝卜、桃、柿等果菜,同时普遍植麻。农耕工具中,石器已绝迹,木制的锹锄镶有铁口,有一种大型的铁制三齿耙或四齿耙,最适于开垦。至少在后期已有铁犁,岛根县匹见町的发现便是例证。铁镰的广泛使用,使收割的效率亦有提高。此外还饲养马、牛、猪、狗、鸡等家畜和家禽。

  古坟时代的陶器,有“土师器”与“须惠器”两种不同的陶系。土师器流行于整个古坟时代,由土著的“土师”部民在各地制作,制法为泥条盘筑,慢轮修整,烧成温度约850℃,红褐色,无花纹,器形主要有壶、瓮、碗、高脚杯等,各方面都与弥生式陶器相似,系自弥生式陶器发展而来。须惠器是中期才从大陆引进的,代表一种新的制陶技术,主要由来自朝鲜半岛的“陶部”工人在相当集中的场所制作,采用快轮制法,在狭长而有倾斜度的“登窑”中烧制,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往往有自然釉附在表面,器形富于变化,主要为壶、瓶、盘、碗、杯、高脚杯等类。

  古坟时代历史文物

  随着阶级对立的加深和国家的确立,武器制造业大大发展。大和政权为了在国内加强控制,在朝鲜半岛谋求扩张,大量制造新式的铁兵器,其种类主要有刀、枪、矛、箭等,各有不同的型式。铁铠甲分“短甲”和“挂甲”两种。前者主要流行于前期,适用于步战,后者流行于中期以后,适用于骑马战。战马亦有披铁甲的,和歌山县大谷古坟的发现可以为证。由于骑马战术的发展。马具的制作很发达。统治阶级将当时最新的工艺技术用于镳、鞍、镫等各种马具的制作,在铜、铁之上施鎏金花纹,甚为精美。

  铜镜仍然被视为珍贵而神奇的器物,一方面继续从中国输入,另一方面就地制造。古坟中随葬的铜镜,有许多是前代留传下来的,其中包括各种中国镜和大量的三角缘神兽镜。本地制造的“倭镜”种类很多,大体上系模仿中国镜而作,但有的铜镜如大阪府紫金山古坟出土的“勾玉纹镜”、奈良县新山古坟出土的“直弧纹镜”、群马县八幡原出土的“狩猎纹镜”、奈良县佐味田宝□古坟出土的“家屋纹镜”等,花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后期流行的“铃镜”,花纹虽仿中国镜,但附有响铃,是日本特有的。

  装饰品主要为金银和玉石两大类。金银饰品有指环和耳饰,前者是金质的;后者有金有银,但大多为铜质鎏金。玉石装饰品,以手镯与项链为常见。手镯有所谓“锹形石”、“车轮石”和“石钏”,多系碧玉制成,石钏也有不少是滑石制的,三者形状各异,溯其渊源,都系模仿前代的贝镯,但真正的贝镯在当时已很少见。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日本幕末历史简介
下一篇:日本汉字历史简介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