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里韩国实力如何?

日期:2018-01-11   来源:网络

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存在感最低。秦楚燕赵魏齐的国号,都曾经被后世政权借用过,唯独“韩”没有

假如没有法家名士韩非子和谋圣张良等杰出人物,韩国的人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究其原因,韩国太弱了。韩国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是吞并郑国,更多时候是跟在列强后面捡漏。

韩国虽不能与其他六雄争锋,却比中山国、宋国、卫国、周国、鲁国等二流诸侯强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不管战国七雄如何排序,韩国都是第七名。

韩国如此尴尬的原因并非韩人不努力,实在是历史没给韩国多少出头的机会。

缺乏强军传统的建国之路

先秦时代是个全方位混战的大乱世,能从春秋存活到战国的诸侯都不是泛泛之辈。韩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血腥斗争,却偏偏没形成强军传统。

韩氏先祖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一带,晋国与秦国多次在此地交战。公元前645年,秦军在韩原大破晋师,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与晋大夫韩简。韩氏一族为远离战祸而大举东迁到晋国内地,多次迁都。

晋国设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列。韩宣子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地盘,先与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盘,又跟赵简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终,韩氏和赵氏、魏氏从激烈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晋,独立建国。

三晋起初的地盘大体相当,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锋的山东首强。韩国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尽管韩氏做过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将,却没有出过名将。而魏国先祖魏舒首创中原步兵战阵,赵国先祖赵简子和赵襄子威震北狄。

进入战国后,兵家亚圣吴起利用魏国的军事传统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也成为秦国最忌惮的善战之师。

大纵横家苏秦在游说时声称,韩国的强弩剑戟名扬天下,装备精良的韩卒能以一当百。可是,韩军的战绩完全配不上这个客套话式的赞誉。哪怕是申不害变法锤炼出来的新军,也被魏将庞涓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求救于齐国。

倒数第二弱的燕国还有过大破东胡和差点灭齐的壮举。韩国的胜绩不多,而且几乎都是靠强国的军事支持才打赢的,被其他六雄当成弱鸡也在情理之中。

比周天子还糟糕的地理区位

如果说缺乏强军传统是韩国弱小的内因,那么地理区位是制约韩国壮的主要外因。

吞并郑国后,韩国主要由上党郡(在黄河以北)、三川郡以及新郑首都圈三个地区组成。

在战国七雄中,韩赵魏都是四面受敌的“四战之国”,一不留神就会被两面夹击。

但是,魏国的河东地区有黄河与大山拱卫,这一半国土易守难攻。而赵国大部分地盘都是分布于深山之间的盆地,邯郸平原也有黄河与巨鹿泽做屏障。与赵魏相比,韩国是位置最差的“四战之国”,甚至比周天子所处的环境更恶劣。

以洛阳为核心的成周之地被誉为“天下之中”。周朝强大时,四方诸侯来洛阳进贡很方便;周室式微后,四方诸侯来洛阳搞事也很方便。周地简直就是一群大鲸鱼之间的小虾米。周赧王时,周又分裂成东周国和西周国,更加衰落,饱受诸侯欺凌。

秦军东征常借道于周,诸侯攻打函谷关也路过此地。两周力量弱小志气短,只能低声下气讨好列强,尽可能说服各国不在周地附近开战。

不巧的是,周地(紧挨着韩)之于韩地,正如梵蒂冈之于罗马。列强东征西讨、南进北伐,必然经过韩周之地。也就是说,两周吃过的苦头,韩国会翻倍吃一遍。考虑到战国诸强交战的频度,韩国几乎就没有喘息的机会。

由于缺乏安定的外部环境,韩国也无法安心搞建设,于是放弃了自强自立,依附大国谋求出路。

更多>>(接下文评论)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战国名将李牧抗击匈奴:西汉抗击匈奴为何能胜利?
下一篇:孔子弟子子贡简介 为什么说他是孔子脑残粉?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