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晋文公:流亡之路有世态炎凉也有红颜相伴

日期:2019-03-15   来源:网络

timg.jpg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句话用在晋文公身上恰如其分,他离开故土,梗泛萍飘,流亡十九年之久,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人生的艰难困苦,荣辱沉浮成就了一代霸主。

晋献公讨伐骊戎的时候,骊戎为了求和,就奉献了两个美女骊姬和少姬给献公,这俩女人分别生了儿子奚齐和卓子,骊姬狐媚奸诈,深得献公宠爱,在她的阴谋陷害下,太子申生背负上弑父的罪名,自缢身亡。从此,重耳和弟弟夷吾(晋惠公)就开始了逃亡之路。这时候,重耳已经四十三岁。

​遭遇追杀的时候,重耳翻墙逃走,生命危急之际,衣袖都被砍断了。之后,重耳逃往母亲的故乡狄国。在舅舅狐偃的安排下,重耳安定下来,狄君送给重耳一个外国美女做老婆,赵衰也得了一个,君臣两人做了连襟。赵衰生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宣子,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赵宣子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舅舅狐偃和重臣赵衰是重耳生命中两个很重要的男人,重耳逃亡的十九年中,他们皆跟随左右,患难与共,并多次协助其脱险,他们是辅佐晋文公的功臣,对晋国的霸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重耳在姥姥家的日子过得幸福快乐,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以及自己未来的使命。

而晋国,发生了政变,晋献公弥留之际,想要传位给奚齐,遭到里克、邳郑父等叛乱,他们杀死了奚齐和卓子。如果再立新君,重耳和在梁国避难的夷吾是最合适的候选人。

里克派人先找到重耳,重耳怕是奸计,婉言谢拒了,并说自己暂且不贪恋王位。夷吾则非常高兴的接受了邀请,还获得了秦穆公的援助,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夷吾做了新君,杀死里克等前臣,重用自己的亲信。哥哥也成为他忌惮和追杀的对象,于是,重耳又开始逃亡之路,这次重耳他们准备去往齐国,因为齐桓公乐善好施,志在称霸,正寻觅良才。

临行前,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还没回来,你就嫁人吧。”他妻子笑着说:“我会一直等你的。”

因为走得匆忙,重耳一行人盘缠也没拿多少,路过卫国时,卫文公根本瞧不起重耳,没有理睬他们。实在饿的不行,他们就向当地农夫讨饭吃,一些人竟然将土块放在碗中让他们吃。重耳非常生气,赵衰却说:“这是好事,土块,预示着你将来拥有这块土地啊。”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肉一块,与野菜同煮给重耳吃。

在齐国,齐桓公厚礼相待,还将宗室之女嫁给重耳。重耳在齐国呆了五年,齐桓公去世后,重耳太留恋齐国的美艳妻子,不想离开,他说:“我要老死在齐国。”他的妻子说:“您可是晋国公子,因为落魄才来到这里,如果长此以往,您对得起跟随您的贤士们吗?贪恋女色,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都瞧不起你。”妻子和赵衰等合谋将重耳灌醉抬到车上,继续赶路。此时,论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女人的重要性。    他们路过曹国,曹共公不但没有以礼相待,竟然偷看重耳洗澡,有人说此人同性恋,其实不然。民间传言重耳天生异相,重瞳骈胁,曹共公好奇心特重,想亲眼目睹真相,这一偷看的代价太大了,曹君给自己以后埋下了祸根,多年以后,曹君被俘,国家差点灭亡。

曹共公偷看人家洗澡时被大夫僖负羁看到,僖负羁为了表示歉意,私下给重耳送了美食,并在盘底放了一块璧玉,替曹共公谢罪。重耳接受了食物,把璧玉还给了僖负羁。后来攻打曹国,晋文公命令赦免僖负羁 的族人,报答了他当年对自己的礼待之恩。

宋襄公也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接待了重耳。郑文公则藐视重耳,置之不理,叔瞻劝郑文公:“重耳以后必然是很厉害的主,您既然不以礼待他,还不如杀了他。”郑文公不听。

楚成王厚待重耳,重耳也非常谦逊。楚成王问:“假如您返回晋国,怎样报答于我呢?”重耳说:“将来万一交战,我会为您退避三舍之地。”这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

重耳至秦国,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宗室女子为妻,其中有公子圉的妻子,也就是重耳的侄媳妇,重耳不好意思接受,秦穆公说:“公子圉的国家您尚且要去攻打,何况一个女子呢。”

秦穆公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原来,夷吾即位后,不但不救济缺粮的秦国,还恩将仇报,攻打秦国,惨遭失败后又割地求饶,还让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谁料这个公子圉听说父亲病了,急不可待的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了。夷吾死后,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秦穆公援助的父子俩都是白眼狼,当然很生气,他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

公元前636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在秦国的鼎力相助下,流亡十九年后返回晋国,统治了晋军,即位国君。

当然,有情有义的重耳做了王之后,也把妻子们都接到了晋国来个大团圆。坎坷磨难,流离转徙,为晋文公奠定了千秋霸业坚实牢固的根基,也为他收获了诸多红颜。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商鞅的生平经历,商鞅为何成为秦国功臣?
下一篇:战国时期名声显赫的君王最终却被活活饿死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