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

刺客系列:报父仇杀人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日期:2017-06-28   来源:网络

度常乘船出入,经一桥下,谈伺度行还,伏草中,度既过,谈于桥上以锸斩之,应手而死。——《晋书•孝友传》

译文:

窦度经常坐船出入,从一座桥下经过。王谈估摸着窦度出行回来的时间,潜伏在草丛中,窦度经过桥下时,王谈在桥上用铁锸杀死了窦度。

一个孝顺儿子,蛰伏整整八年,终于手刃杀父仇人。

一个廉洁太守,认为这是义举,上报赦免法外开恩。

这就是记载在《晋书》上的王谈刺杀窦度的故事。

王谈是湖州人,在他十岁的时候,老爸被邻居窦度杀了。

史书没有交代王谈老爸被杀的原因,但是窦度应该是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既然法律管不了,王谈就打算自己干。

王谈小小年纪,却心思缜密,他知道自己人小力弱,要就要一击即中,如果被窦度察觉出危险,很可能就更加难以找到行刺的机会了,所以王谈一直不敢随身携带武器。

但是,日夜盯梢的结果是根本无从下手。

一晃八年过去了。

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王谈日夜不忘杀父之仇,他在集市上买了一把铁锨,平时扛着铁锨走来走去,就像一个外出耕地的农夫,不会引起怀疑。

窦度的出行基本走水路,这更增加了他行刺的难度。但是王谈观察到,窦度每次出入都会经过一座矮桥,如果从桥上行刺,将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天,窦度出门,盯梢数年的王谈对窦度出门的目的、办事的时间长短都了如指掌。

他估算好窦度回家的时间,潜伏在草丛中,当窦度的船接近矮桥时,王谈假意从桥上缓步经过。

就在窦度的船经过矮桥的时候,王谈从桥上,将早已磨得锋利无比的铁锨砍向窦度。

完全没有防备的窦度怎么可能想到危险来自头顶上方,一命呜呼。

杀父大仇得报的王谈,在行人的惊呼声中,冷静地向闻讯而来的官差自首。

杀人总是重罪了吧?时任太守孔岩不那么看。

孔岩认为王谈杀人情有可原,孔太守向上级部门汇报时,提出要求,希望可以赦免王谈。

上级批复下来了,孔太守的要求得到批准,王谈无罪释放。

报父仇杀人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史料记载,孔岩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官。

封建社会,倡导孝义是一个地方官的职责。

孔岩的治下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兄弟二人,妻子都怀孕了,弟弟出了远门。孩子降生时,正好遇上荒年,哥哥就抛弃了自己的儿子,用仅有的口粮养活了弟弟的儿子。

孔岩对这样的义举大力褒奖。

所以,王谈的遭遇算不上特例。

后来,因为海匪孙恩作乱,孔严一家老小都死于乱兵。

王谈闻讯后,从湖州移居到绍兴,凭借一己之力,修葺整理孔家的坟墓,也算是报恩了。

王谈的故事,除了在《晋书》上有记载之外,檀道鸾的《续晋阳春秋》、李昉的《太平御览》都收录了王谈的故事。

有疑问的是,当年王谈的爸爸被杀的时候,为什么官府没有介入,为什么窦度可以逍遥法外?

如果说只是邻里争执,失手错杀,官府判定赔钱了事,那么王谈的行为就有问题了,不能因为报仇就否定官府的判决啊?

如果是窦度本来就是一个暗藏在民间的江洋大盗,那么王谈多年的跟踪应该早就有了大把的证据,为啥不去告官,非要自己亲自报仇呢?

因为要宣扬王谈的孝义,前一个案件的情况完全被屏蔽了。

如果所有信息完备,会不会剧情神反转呢?

虽然只是一起刺杀事件,但同样是可以被人粉饰的,更不用说那些影响历史走势的大事件了。

从刺杀的角度来说,王谈选择了一个绝佳的刺杀地点和刺杀角度,被刺杀者几乎毫无防备。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王谈的遭遇说明了一个道理——

所谓法治,很多时候还是人治的内核,法治的路还很长。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东晋大名士谢万败光了谢家唯一的家产
下一篇:西晋取代曹魏,司马炎是怎么上位的?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