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历史

商朝首都,商朝的都城

日期:2017-09-18   来源:网络
商朝都城:商汤灭夏后,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以下是目前公认的商都,按时间先后排列:

商朝的都城

1.亳(河南商丘北、山东曹县南,在山东境内)

2.嚣(郑州西北、荥阳东北)

3.相(河南濮阳北、内黄南)

4.邢(河北邢台)

5.庇(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6.奄(山东曲阜)

7.殷(河南安阳西)

【商朝】迁都一览表

契始居商,后徙番,昭明迁砥石后复归于商,相土迁于蕃,后复徙相、上甲微迁邺西南之上司马;成汤居商,后迁亳,太甲自亳徙桐宫,中丁自桐复归于亳,河亶甲复徙相,祖乙由相迁耿①,由耿迁邢,由邢迁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武丁自殷徙宅小屯,复自小屯迁亳,武乙自亳归小屯,帝乙自小屯迁朝歌。

注:关于耿与邢同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祖乙由相迁到耿后,次年由于河患才迁到邢的,迁耿历时两年左右。后封弟弟祖丙在其商都上建立商朝的附庸国–耿国,至今还存有商遗址

商(今河南省商丘南)

番(?)

砥石(?)

相(今河南省内黄县)

邺(今河北省临漳县)

亳(今河南省商丘北)

桐宫(今河北省临漳县)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附近)

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另一说法是(今河南安阳境内)

奄(今河南省漯河市)

殷(今河南安阳)

小屯(今河南省汝州市?)

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朝百年多次迁都,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殷有三亳,二在西汉梁国,一在河洛之间。

榖(谷)熟为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即商朝都城,汤曾居此,商朝开国之都,帝喾曾建都于此地)。

蒙为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诸侯于此拥戴汤为盟主)。

洛阳偃师为西亳(在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传说帝喾曾都于此地,商汤迁都于此,此地又是以后的商王盘庚所迁之地,相传盘庚五迁,复都亳之殷地。。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

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后称南亳,今商丘),后迁都郑州,亦称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

今天考古发现的比较肯定的商代城址都邑也就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殷墟、洹北商城而已。

个人感觉迁都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我怀疑当时商朝并不是真正的朝代,应该还是处于于游牧民族生活。才可能频繁迁都,而且真的是迁都吗?看看周的制度,根据后来者继承前辈的东西,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并针对前任的错误,作出一些特别明显的改革,周的分封制度,最突出,那么肯定是前任在统治疆域方面没做好,那么,商多次迁都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并不是自然灾害等东西造成的,应该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比如叛乱,或者商的首脑是通过战争来决定的,也许是通过部落大会选举来产生的,这样一来,才可能出现频繁迁都问题。甚至更复杂,有初选和决赛等方法。个人怀疑,春秋战国争霸的习惯就是由这个迁都的背后原因造成的。

我估计也是游牧民族,迁移不定,不过迁都殷后,可能开始定居。

殷商王朝“不常厥邑”,屡次迁都,“前八后五”。成汤定天下后仍有五次迁移,直到盘庚迁殷后才算稳定下来。这在殷商史上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商朝为何屡次迁都?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殷人为了躲避水灾的威胁而迁都的。《书序》称“祖乙圮于耿”,《正义》曰:“圮,毁也,河水所毁曰圮。” 后人据此发展成了“河患”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持此说。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上古黄河流域的水灾当是常常发生的,那几百年间常常发生的水灾,绝不能解释几百年间才有几次迁徙的事实原因。”(《历史教学》1956年第6期)。傅筑夫则认为,当时的河患并不严重,而成汤以前的八迁地点都是离河甚远的高地,因此“河患”说不足信。

一种说法是殷商的游牧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屡次迁都。早在 1935年,丁山在其《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说:“部落时代之生活,农业方在萌芽,大部分生活基础仍为游牧,游牧者因水草而转徙,部落之领袖因其族类亦转徙不定,于是政治中心之所在,……无固定可言。”其后,有不少人从另一角度论证。傅筑夫先生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因此,迁都并不是为了“游牧”,而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见《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第三种说法是朝廷内乱导致殷都屡迁。从《史记·殷本纪》和卜辞记载的殷王世谱来看,殷都屡迁时期也正好是殷王继承关系最复杂的时期。殷人自商汤以来,即实行以父死子继为主线,以兄终弟及为补充的习惯继承制度。但这种制度不

可避免地带来许多问题,发生兄弟和子侄的王位纷争。这就是《殷本纪》中所说的“自仲丁以来,……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朝廷内乱导致殷王朝的削弱和贵族势力的膨胀,史称“诸侯不再来朝”,在这种情况下,迁都不失为重整和加强王室势力的一种办法。

此外,还有人从探寻青铜矿源的角度来说明殷都屡迁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美裔华人学者张光直教授。他认为,青铜器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商代都城是“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逡巡迁徙,从采矿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便于采矿,亦便于为采矿而从事的争战”。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出土陶范年代的再认识及相关问题
下一篇:商朝地图,商朝地图高清版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