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焦点
诸葛亮真实的“布衣”身份:尚未跨入政界正蓄势待发的读书人
历代不少文人学者在他们撰写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著作中,依据《三国志》中“玄卒,亮躬耕陇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记载,认为他在叔父诸葛玄死后,孤苦无依、生活窘困,又不愿寄人篱下,便隐居隆中,过着自食其力、清贫素苦的生活,并且以此将诸葛亮自称的“布衣”解释为贫苦出身的百姓。
上述见解是有欠妥当的。
首先,诸葛亮出身仕宦世家先祖诸葛丰是西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来到襄阳后,两个姐姐先后门当户对地嫁进了当地名门大姓蒯氏、庞氏家族,加上蔡氏豪强也是他的亲戚。有这么多豪门姻亲,他的温饱还会出现问题吗?
其次,荆州刘表“爱民养士”,对那么多非亲非故的来襄人士都能抚慰有加、安置妥当,何况一个山东老家故旧的侄儿,后来又成为自己姨表亲戚的诸葛亮呢?
再次,如果说他到隆中躬耕是为了生计,以劳动为生的话,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广交贤士,博览群书,秉烛夜论天下事,全面了解和掌握群雄混战的信息,等到刘备三顾之后,能马上拿出一篇分析精妙、预测准确的“千古奇策”呢?
依笔者看来,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正原因不外乎:一、他不愿入仕刘表政权,刘表本人封闭自守、优柔寡断的政治态度和他的远大抱负不相容;二、深受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师长的影响,他们以农桑书琴自娱,高雅清白的处世风格和不仕刘表、人格自重、傲视权责的政治态度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诸葛亮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至于“布衣”一词,在《三国志》中含义颇多。较典型的有:一、直指麻布衣服;二、意指平民;三、引申为普通;四、意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其中第四种用法使用最广泛,诸葛亮自称的布衣也应该这样理解,即是指尚未入仕的读书人。
所以说,诸葛亮在隆中时期是一个尚未跨入政界正蓄势待发的读书人,而不是靠种田维持生计的贫苦百姓。
相关文章
-
多角度浅谈诸葛亮治蜀的局限与失误
首先声明,我没有任何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因为诸葛亮毕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他定益治蜀,治 ... -
诸葛亮未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之计是正确的
我觉得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是正确的。下面故宫历史网小编将会分为两个部分来谈 ... -
以用法严峻著称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赏罚分明吗?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他是否乱罚人呢?是否过于严峻呢?现在就以几个人为例,研究一下孔 ... -
浅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真假:演义亦不可全当真,史书也未必全真实
读《红楼梦》,人们往往对书中诸多奥秘深感兴趣,见仁见智探索不止。比如预示王熙凤命运的警 ...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个“英雄”来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状况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堪称是古代 ...
相关推荐
-
日本“神武天皇”究竟真实的存在过吗?
日本像个奇怪的包袱,兜着一大堆只属于自己的玩意儿,比如,大名赫赫的天皇,就是日本私家的 ... -
诸葛亮军事上的缺陷:用人和调度的不适当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作为一名统率必须要合理的运用和调度人才。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在看才方面, ...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公瑾、空城计等故事使诸葛亮成为 ... -
小善掩大恶:揭开“好好先生”冯道的真实面目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其实未必是好人。生长于五代十国的冯道,之所以在历史留下了一笔,不 ... -
君臣际遇的最佳范本:说说诸葛亮的长处与短处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集忠诚、勤勉、廉洁等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