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焦点
为什么朱元璋死后明朝贪腐之风日盛?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污,为此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还以严刑峻法惩治贪腐。然而,朱元璋死后,贪腐之风却成为了明朝的难以割除大毒瘤。难道是因为朱元璋不愿给收手下多发工资?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明朝官员俸禄微薄众所周知,《明史》评价:“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规定“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之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而止,此后为永制。”经明史学者计算,明朝普通的五口农户家庭全年消费折合成粮食大约50石左右,按这个标准计算从九品官员一年俸米70石也够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所需。
朱元璋
但是官员俸禄实际发放时要经过“折色”,这样一来官员到手的实际俸禄大幅减少。“折色”是指将本该给官员作为俸米折换成银、钞等货币或者绢布、苏木等实物发放。由于折换标准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银、钞又容易贬值,这样一来无异于降低了官员的俸禄。例如宣德六年以俸米折绢布,规定一匹布折换13.3石米,然而这个折换比例比市场价高出了近十倍,官员俸禄当然要大幅度缩水。
此外,明政府未制定养老制度,除了少部分官员能够凭借特殊贡献获得政府养老待遇,大部分官员致仕之后没有生活来源,自然需要在任期间大肆捞金,以保障老年生活不至贫苦。
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商品经济繁荣,奢靡之风渐开。官员将自己微薄的俸禄与社会状况一相比较,心中难免愤愤不平,便开始利用手中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贪腐成风之后,纵有清官独立其中,也会遭到官员群体嘲笑和排斥,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难以扭转官场的颓靡之势。
由此可见,通过“薄俸“政策来禁止官员利用权力贪污并非一种十分可行的手段。减少贪腐的关键并非在于俸禄的高低,只要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多数人都不愿以身试法。但是如果收入过低,而社会社会崇尚奢靡,这种贫富之差难免使得人心浮动,哪怕用严刑峻法加以惩治,也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以层出不穷的手段行利己之举。
相关文章
-
朱元璋身为一个乞丐能当上皇帝究竟靠的是什么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古时候明朝的皇帝,在当时的历史上还是有很强 ... -
说说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历朝历代都是读书人控制政权
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大的特色,是皇帝一家人跟据血统而继承。但丞相以下各级官员,究竟是怎样 ...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个“英雄”来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状况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堪称是古代 ... -
帝国时代的功名利禄,是给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造成的最大危害
自秦到清,中国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帝国时代,皇权膨胀到了极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 -
《长安十二时辰》:铺陈出千年前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日常生活
《长安十二时辰》,顾名思义,讲的是长安城的一天,很容易叫人联想到美剧《24小时》,一样是 ...
相关推荐
-
朱元璋身为一个乞丐能当上皇帝究竟靠的是什么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古时候明朝的皇帝,在当时的历史上还是有很强 ... -
说说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历朝历代都是读书人控制政权
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大的特色,是皇帝一家人跟据血统而继承。但丞相以下各级官员,究竟是怎样 ...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个“英雄”来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状况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堪称是古代 ... -
帝国时代的功名利禄,是给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造成的最大危害
自秦到清,中国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帝国时代,皇权膨胀到了极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 -
《长安十二时辰》:铺陈出千年前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日常生活
《长安十二时辰》,顾名思义,讲的是长安城的一天,很容易叫人联想到美剧《24小时》,一样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