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旧照
重庆老照片:抗战胜利后的离渝人群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及所属中央机关西迁重庆,重庆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
日军飞机长时间连续的轰炸,使街道、房屋毁坏很大。很多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市民,只得流离失所,投亲靠友和逃到乡村,或是搭建简易的棚房度日。
重庆自1929年建市以来,人口密度一直较高。以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为例,重庆城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037人。
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工厂、学校、团体等纷纷迁到重庆。加之战区扩大,难以计算的大量人员涌向重庆。
他们在重庆“安家落户,立业谋生”,从而使得重庆的人口急剧增加,到1945年3月时,已多达126万余人。很多“高官”也居无定所。
战时进入重庆的交通相当困难。交通工具有木船、汽轮、汽车和火车。西南公路大部是山路,多急弯陡坡。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批职员、家属急欲离渝返回南京等地。
出川交通工具之紧缺,超乎想象,只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关系的,找诸如军统的高层人员去搞票。没关系或关系不硬的,则只好改坐木船离川。
唐纵(时任军统局代局长)日记:今天有三位太太找我帮忙买票。现在的交通真困难,如再不能停战,恢复交通,政府将给人民怨死了!
重庆·1945年12月【摄影:Jack Wilkes】
相关文章
-
老照片揭秘真实的“金陵十三钗”
南京大屠杀时,魏特琳是金陵女子学校的主任,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她保护了1 ... -
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南京老照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遗体安置在北京碧云寺内。先生曾嘱:辞世后愿“归葬 ... -
老照片:1974年出版物里的中国
老照片:1974年出版物里的中国。印染采矿机械红旗轿车老照片:1974年出版物里的中国。停靠在 ... -
南京老照片:老南京们的记忆
南京老照片:老南京们的记忆。30年代的秦淮河40年代初中华门外南门外大街长干桥40年代初中山 ... -
古典唯美:15张民国时期南京老照片
副标题古典唯美:15张民国时期南京老照片。夫子庙鼓楼国民大会堂国民党党部海军部副标题古典 ...
相关推荐
-
老照片揭秘真实的“金陵十三钗”
南京大屠杀时,魏特琳是金陵女子学校的主任,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她保护了1 ... -
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南京老照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遗体安置在北京碧云寺内。先生曾嘱:辞世后愿“归葬 ... -
老照片:1974年出版物里的中国
老照片:1974年出版物里的中国。印染采矿机械红旗轿车老照片:1974年出版物里的中国。停靠在 ... -
南京老照片:老南京们的记忆
南京老照片:老南京们的记忆。30年代的秦淮河40年代初中华门外南门外大街长干桥40年代初中山 ... -
古典唯美:15张民国时期南京老照片
副标题古典唯美:15张民国时期南京老照片。夫子庙鼓楼国民大会堂国民党党部海军部副标题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