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云冈石窟发现一尊小造像
日期:2018-02-24
来源:网络
2017年,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照例开展文物保护日常保养工作,在第14窟到第19窟前搭上了脚手架。借助外立壁的脚手架,我们得以精确测量昙曜五窟以及第14、15窟外立壁距地面高约11米的的大梁孔,意外地发现一尊造像。此像没有被日本学者的十六卷本《云冈石窟》记录,既不是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提到的大小造像51000余尊的之一,也不是后来云冈石窟官网上介绍的大小造像59000余尊的之一,不是因其小而忽略不计,而是因其雕刻位置的隐蔽未被人发现,其位置与其他造像相比有着特殊的意义。
造像雕刻于第16窟的西侧、第14窟至第20窟外立壁现存8个梁孔中从东数第3个梁孔内,梁孔四壁并不规整,整体上大下小,外高内低,底部略平坦,壁面布满斜向雕刻的凿痕,是所有梁孔中构造最杂乱的。梁孔高180~145厘米、宽(东西)75(下)~95(上)厘米,东侧壁深(南北)约95~105厘米,上部(高约95厘米)向内回缩一个纵向阶梯,深约30厘米、宽5厘米,西侧壁纵深(南北)约130厘米,整个壁面呈外侈状,上部则回缩4个阶梯,高约85厘米,每个阶梯深约30厘米、宽15厘米。其中在从里至外的第二个阶梯拐角的上部凿有一尊小像,像风化严重,长圆脸,额头中央突出一圆形发髻,五官已不清晰,仅可辨高鼻小嘴大耳,嘴角上翘,下颌丰盈。宽肩圆润,胸肌丰满,腹肌发达,两小臂外展,腿部隐没于壁面。脸部风化,身体未经打磨,高20厘米、头高7厘米、耳高4厘米、肩宽10厘米、两手宽17厘米、身体最高雕的鼻子距底壁面高4.5厘米。小像与相近的第18窟东西两壁的弟子像雕刻手法相同,上半身高雕,下半身体隐没于壁面,具有北魏雕刻风格。小像颔首俯身一千五百余年,守望着云冈石窟。
第14窟-第20窟外立壁的大梁孔,距地面高约11.5米,间距约5米,与1992年窟前考古发掘的24个地面长方形柱穴相对应(只第19窟、第20窟外立壁未存有对应的梁孔遗迹)。同时出土的有体量较大的北魏时期的板瓦、筒瓦、忍冬兽面瓦当等建筑构件,构建成窟前宏伟的窟檐建筑。小像一定是开梁孔时所为,外立壁梁孔巨大,应该是叠梁的结构(彭明浩《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文物出版社,第291页),硕大的梁材插入梁孔,孔壁雕刻的小像也势必遮挡不见。这显然是开凿梁孔人雕刻的,所有的云冈石窟的大小造像都是为了进入洞窟的修行者参禅观瞻,或求功德供养,而梁孔内的造像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是自雕像还是练习品,抑或随兴而雕。如此不为人瞻望之处,仍恭敬发心造像,令人感叹。(作者单位:云冈石窟研究院 摄影:员新华 张旭云)
相关文章
-
安徽桐城魏庄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2018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在桐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调查工作,最 ... -
湖北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墓出土大批简牍
为配合湖北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荆 ... -
专家在宁夏中卫黄河岸边新发现人面像集群岩画
长期从事古岩画研究的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近日在调查古文化资源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 ... -
湖南资兴市发现一座西晋纪年砖墓
2019年9月5日,资兴市东江街道上灶坪社区后屋李家组因修建公路发现一座古墓,编号ZSLM1(以 ... -
河北峰峰矿区发现汉代陶制食器
记者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获悉,当地发现一汉代陶制食器陶豆。陶豆是古代陶制食器,有盖, ...
相关推荐
-
安徽桐城魏庄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2018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在桐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调查工作,最 ... -
湖北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墓出土大批简牍
为配合湖北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荆 ... -
专家在宁夏中卫黄河岸边新发现人面像集群岩画
长期从事古岩画研究的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近日在调查古文化资源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 ... -
湖南资兴市发现一座西晋纪年砖墓
2019年9月5日,资兴市东江街道上灶坪社区后屋李家组因修建公路发现一座古墓,编号ZSLM1(以 ... -
河北峰峰矿区发现汉代陶制食器
记者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获悉,当地发现一汉代陶制食器陶豆。陶豆是古代陶制食器,有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