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辽太宗耶律德光简介 耶律德光是怎么死的?
耶律德光是辽国的第二位皇帝,生于公元902年,去世于公元947年,字德谨,小字尧骨,为契丹贵族,契丹名尧骨。耶律德光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母亲是淳钦皇后述律平。
公元922年,耶律德光二十岁的时候,开始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阿保机有三个儿子,耶律德光和长子耶律倍都受到耶律阿保机的喜爱。
尽管耶律德光是次子,但是因为他更像耶律阿保机,所以辽太祖对耶律德光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然也不会让耶律德光二十岁的时候就陈伟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天下兵马。
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耶律德光也没有辜负耶律阿保机的期望,随耶律阿保机南征北战,几乎大部分的征服战争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其中特别是在夺取南宋燕州,往西征服吐谷浑和回鹘,他立功无数。
天显元年,耶律德光跟随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了渤海国首都忽汗城。也是在这一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述律后临朝称制,而掌握天下兵马的耶律德光则总揽朝政。
天显二年,耶律德光在述律后的支持下继承皇位。而同样受到耶律阿保机重视的耶律倍自然不会同意,更何况耶律倍还是长子。所以当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之后,耶律倍就一直割据渤海国疆域,与耶律德光相抗衡。
天显六年,耶律德光终于完全打败了耶律倍。在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之后,耶律德光算是统一了契丹全境。
天显十一年,当时的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击败后唐王朝,建国称制,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除此之外,石敬瑭还表示愿意向契丹过称子。
有这么好的条件,傻子才不同意。不用强抢,直接可以得到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同意了石敬瑭的条件。
耶律德光后来亲率契丹五万精兵,南下晋阳城,在击败后唐之后,册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这里可以看出,后晋从一定程度上已经算是契丹过的从属国了。耶律德光后来带领契丹精锐击破了后唐国都上党,直接灭了后唐。
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公元944你那,石重贵继承后晋皇位。石重贵继位之后,对契丹国表示出了抗拒。他一改前任石敬瑭的态度,对契丹拒不称臣,因此惹怒了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率契丹骑兵攻入后晋国首都汴梁,俘虏石重贵,直接将后晋给灭了。公元947年,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同年他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
虽然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称帝,但是因为辽人实施“打草谷”的政策,引发了中原人民的抗拒。所谓的“打草谷”,实际上是一种掠夺行为,抢夺中原百姓的物资。在中原反抗不断的情况下,辽国始终无法在中原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没有多久耶律德光放弃了汴梁,引军北返。
在中原汴梁统治的失败,让耶律德光吸取了很多的教训。这一次的经验,让他对于如何治理中原,逐渐的形成了更为给成熟的想法。不过可惜的是,还没等到他实施这些想法,就因为在临城染病而无法成行。病情来的迅疾猛烈,很快就恶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最终在高烧不断,药石无效的情况下,耶律德光在栾城去世。
相关文章
-
如何评价明代“杨王”杨洪?杨洪的母亲是谁?
人物档案本名:杨洪字号:宗道别称:杨王、杨武襄谥号:武襄国家:中国民族:苗族所处时代: ... -
张士诚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如何评价张士诚?
张士诚,生于公元1321年,去世于公元1367年,原名张九四,是元朝模拟那,江浙一带的抗元义军 ... -
蒙古帝国名将兀良合台简介 兀良合台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兀良合台国家:蒙古帝国民族:蒙古族所处时代:蒙古帝国、宋朝出生时间:1201 ... -
王世贞和李时珍有什么关系?王世贞与杨继盛交情好吗?
王世贞是明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而李时珍则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医药学无论是和史学,还 ... -
如何评价王世贞这个人?王世贞的诗词
王世贞明朝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为琅琊王氏余脉太仓王氏之后,字元美,号凤洲。嘉靖五年,王 ...
相关推荐
-
如何评价明代“杨王”杨洪?杨洪的母亲是谁?
人物档案本名:杨洪字号:宗道别称:杨王、杨武襄谥号:武襄国家:中国民族:苗族所处时代: ... -
张士诚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如何评价张士诚?
张士诚,生于公元1321年,去世于公元1367年,原名张九四,是元朝模拟那,江浙一带的抗元义军 ... -
蒙古帝国名将兀良合台简介 兀良合台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兀良合台国家:蒙古帝国民族:蒙古族所处时代:蒙古帝国、宋朝出生时间:1201 ... -
王世贞和李时珍有什么关系?王世贞与杨继盛交情好吗?
王世贞是明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而李时珍则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医药学无论是和史学,还 ... -
如何评价王世贞这个人?王世贞的诗词
王世贞明朝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为琅琊王氏余脉太仓王氏之后,字元美,号凤洲。嘉靖五年,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