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蒋捷生平:蒋捷为人如何

日期:2023-08-10   来源:网络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蒋捷生平:蒋捷为人如何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蒋捷生平:蒋捷为人如何

蒋捷生平:蒋捷为人如何

蒋捷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隐士。他的代表作包括《竹山词》、《虞美人·听雨》、《一剪梅·舟过吴江》等,这些词作都被广泛传颂。然而,对于蒋捷的个人生活以及他的真实经历,却一直没有太多确切的了解。

据研究人员的考证,蒋捷的字是胜欲,号是竹山。他大约于公元124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苏宜兴阳羡。在他29岁时考中进士,然而不久后,南宋面临蒙古入侵,最终灭亡。亡国之痛让蒋捷深受触动,他决定不再出仕于新朝政权。

蒋捷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回归家乡宜兴竹山,过上了十多年的贫困生活。在这段时间里,蒋捷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将他的内心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深深地热爱着宋词,用词表达他对世事的思考和感慨。

在50多岁时蒋捷再次隐居,选择了无锡太湖之滨。此时他已经过上了孤独的隐士生活,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一生活方式也让他有更多时间去沉思和创作,他的词作在这个时期更加成熟和精彩。

大约于公元1305年,蒋捷在他60岁时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虽然鲜有详细的记录,但他的词作以及他所代表的对南宋亡国之痛的反思,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蒋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用他的词作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他将南宋灭亡的痛苦融入到他的词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感人和真实。尽管蒋捷的一生充满了神秘和争议,但他的词作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立了下来。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他的创作,蒋捷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学天才。

就在这短暂的六十年里,蒋捷在感伤家国的更迭之下,以饱含深情的墨笔写下90多首宋词,以自己孤独的声音吟唱着南宋的终结,以“竹山先生”“樱桃进士”的气节抒发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有三首词让人感叹至今,分别是他参加科考殿试后写下的《舟过吴江》,后来隐居武进在福善寺所写的《听雨》,以及暮年隐居在无锡太湖之滨所作的《秋晓》。

这三首词,可谓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蒋捷凭此跻身南宋词坛,与周密、张炎、王沂孙并称“宋末四大家”;亦让后世深深记住了这位静默的“樱桃进士”:一个自始至终保持高洁的气节而孤独终老、一生穷困潦倒而矢志不渝的南宋爱国词人。

1274年,蒋捷二十九岁,前往南宋的京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参加南宋皇帝宋恭帝亲临现场主持的殿试。

他虽然幸运得中进士,但却没有当上一天南宋的官,两年后,元军攻破临安,奏响南宋灭亡的丧钟。蒋捷只好离开临安,乘船漂泊倦游思归,经过吴江县时,在伤国的无奈及内心思乡之情的交融下,以“点”、“染”手法写下有名的思归曲《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上阕吐露伤春的情绪。首句点出“春愁”,用形容词“一片”突出愁绪之连绵,需借''酒''排解。

下阕以同样的手法表达急切思归、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情。首句点出“归家”,借用提问“何日”表达出门在外的那份漂泊,时间长了已显疲惫,期盼早日回到家中。

接着用白描手法勾画归家后的状态:脱去身上的客袍,把它洗干净,结束这趟远行,慢慢享受美好温馨的家庭生活“调笙”与“烧香”。这“调笙”与“烧香”,其实是妻子日常生活中的两个细节,专用在此意在渲染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

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用樱桃和芭蕉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与前面所感叹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相呼应,用看得见的意象渲染看不见的时光流逝。樱桃成熟后颜色变红,芭蕉由浅绿变为深绿,时间并不长,一晃就到,一份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尤其是那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更是营造了诗情画意的美景。近代美术家朱宣咸由此得到宝贵的灵感,为之创作出有名的中国画《红樱桃映绿芭蕉》。

蒋捷回到家乡宜兴后,从此,就隐居竹山,过了一辈子的隐士生活,甘愿一辈子当南宋的守灵人,以“一介布衣”孤独终老,时称“竹山先生”。

1296年,51岁的蒋捷迁徙武进的竹山生活。大约在1299年的一个下着夜雨的晚上,路过福善寺时,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孤苦漂泊,痛感无奈,便写下有名的千古绝唱《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一生其实很简单,29岁考中进士,但没有任过一天的职,后来南宋就灭亡。之后他回归家乡,在孤独而又凄凉的隐居生活中度完自己穷苦的一生。

可以说,蒋捷的命运是悲伤的,也是深沉而又坚定的。这首《虞美人.听雨》其实就是他用心血描绘自己的一幅人生画像:

壮年时,责任和使命袭来,在东奔西走中感受到人生的艰难。于是,天高云淡,悲欢离合,尽涌心头。这时候的下雨就显得厚重了,听着下雨的声音,尽管“江阔云低”,却又孤雁南飞,迎着风雨踽踽独行的画面徐徐拉开,显示出万般的爱恨情仇。

晚年时,命运已尘埃落定。如今在一个萧索的晚上,自己躲在僧庐下听点点滴滴的夜雨落下,必然是凄凉的场景。这时候的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已然随遇而安,任雨打风吹,可无动于衷了。

蒋捷的这首《听雨》,概括了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听雨”感受,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呼之欲出,喟叹了逝水流光的人生痛苦,读来痛彻心扉。

因为这首词,我们深深记住了“樱桃进士”“竹山先生”蒋捷的孤独,他的爱国情怀,他的高洁气节,无不让人感怀。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起句用“啼鸦”引出秋日清晨的凛冽,由远及近,写出“古道”、“嘶马”、“窥星”,到所住的小院,发现牵牛花开了,小枣已渐红。

随后,蒋捷笔锋一转,“计无此,中年怀抱”,写出“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跳脱的手法,用“旧院”追忆当年的“勾栏”生活也曾惬意,年少时“金粉屏前醉倒”,而如今呢,人到中年,阅尽万般艰辛,只叹自己像当年的伍员一样到处漂泊,现流落到万里江南,身无分文,还不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在茫茫大雾中,看不见天日,看不到出路,何时才能重返故里?

蒋捷在这首词里,很好地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以亡国之痛、身世不幸之感为主线,勾勒了一幅凄清、寥落而又充满寒意的秋景图,表达了自己虽有一颗报国的雄心,但透过秋晓的无奈,只得在愁绪、焦躁中度日如年。

关于蒋捷生平:蒋捷为人如何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古宫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堪比曹操的曹髦?为何被司马昭轻易杀掉?
下一篇:拓跋浚历史上的大魏有吗 历史上拓跋浚怎么死的

Copyright © 2017-2025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