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刘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内容。
刘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刘禅: 千古一帝的争议
刘备去世后他选择将蜀汉的统治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这一决定让人们对刘禅的能力和资格产生了争议。然而,一些人认为刘禅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那么,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有人认为刘备选择阿斗继承皇位是一个错误,因为阿斗在位期间将蜀汉拱手让给了曹魏。然而,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刘备选择阿斗是明智的。刘禅在位期间,蜀汉政局稳定,国家富庶,被一些人视为千古一帝。
与曹魏在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东吴孙峻、诸葛恪专权相比,蜀汉在这40年中几乎没有发生宫廷政变。刘备去世后,“相父”诸葛亮接管了政权,他高效治理蜀汉,使国家安定繁荣,刘禅无需过多操心政务,只需主持节日祭祀仪式。
然而对于刘禅是否真正具备统治能力而获得称号“千古一帝”,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刘禅在位期间并未做出什么伟大的贡献,他仅仅是享受了诸葛亮和其他臣子为他创造的安全和稳定环境而已。相比于其他有杰出治国才能的皇帝,刘禅的政绩显得相对黯淡。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禅被分为两种评价,一种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对蜀汉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因为他选择了有能力的人来辅佐他;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并非真正有资格获得这样的荣誉,因为他个人并没有展现出卓越的统治才能。
和曹魏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东吴孙峻、诸葛恪专权相比,蜀汉在这40年中,几乎没有宫廷政变。刘备死后,“相父”诸葛亮掌权,把蜀汉内外治理得国泰民安,不需要刘禅多动脑筋。刘禅只需要逢年过节主持祭祀仪式即可。
在诸葛亮之后,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权,他们都能在刘禅的领导下安安分分地办事情,没有想过叛乱,夺权之类的事情。这40年中,刘禅始终牢牢抓着蜀汉朝政大权,没有旁落。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消灭诸葛瞻七万御林军,进入蜀汉腹地,包围成都。此时的刘禅面临两个抉择,即血战到底,还是开城投降。这是一个艰难的二选一,刘禅思索良久,不能决断。
这时的蜀汉,还有不少远在边关的精锐军队,如剑阁的大将军姜维、南中都督霍弋、巴东太守罗宪,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刘禅在成都组织御林军抵抗邓艾的进攻,与城共存亡,再发出勤王令,让这些边关军队回援,应该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邓艾军队,转危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选择了开城投降。其实早在刘备包围成都时,益州牧刘璋就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开城投降过。现在,刘禅也是同样的选择,他们都是为了保全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君主。
刘禅投降后,虽然经过钟会、姜维之乱,也没改变投降的事实。他于公元264年进入洛阳,受到晋公司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为安乐公。在宴会上,演奏蜀中乐曲和歌舞,这让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一个个低头流泪,沉默不语,而刘禅喜滋滋地欣赏乐曲。这时,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回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乐不思蜀”。刘禅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考验,如果自己一个回答不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自己一个人身死是小,如果连累了蜀汉旧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亲刘备当年“惊雷失筷子”的手法,来了个“乐不思蜀”,安全过关,得享晚年。《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
关于刘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