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一代霸主齐桓公,最终为何惨死?

日期:2023-08-23   来源:网络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一代霸主齐桓公,最终为何惨死?。

一代霸主齐桓公,最终为何惨死?

一代霸主齐桓公,最终为何惨死?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的功绩被誉为霸主之首。《短歌行》中的名句“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更是形容了他在一统天下、君主尊崇与抵御外敌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被尊为“尊王攘夷”的楷模,成为后世诸侯效仿的标杆。一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言,“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对齐桓公的钦仰可见一斑。

然而齐桓公的伟大成就与他身边的政治顾问、管仲和鲍叔牙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后期,没有了他们两人的辅佐,齐桓公最终竟然陷入了被困于宫中、饿死的境地,这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一位一代霸主居然会以如此憋屈的方式离去,这让人深感惋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齐桓公沦落到如此地步呢?

我们要了解齐桓公所率领的齐国在当时的地位。在三监之乱后,姜子牙作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拥有了广阔的领土:“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相比其他诸侯国,齐国在争霸之事上具备着独特的优势。只要国君明智才干,重臣忠诚正直,齐国很有可能迅速崛起、称雄天下。

然而齐桓公在统治时期依靠了一支称为“政治天团”的良师益友。管仲是齐国的贤臣,他善于治理国家、明察秋毫。他担任重要职务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提升了国家的实力和社会的康乐。鲍叔牙则是齐桓公的忠臣,他对国家贡献良多。这个由管仲和鲍叔牙组成的政治团队为齐国的繁荣和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齐桓公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与他与管仲、鲍叔牙之间的默契和互补有着密切的关系。管仲和鲍叔牙向齐桓公提供了高明的建议和政策,帮助他实现了齐国的统一和进步。他们的存在和辅佐,使得齐桓公能够迅速崛起,并在诸侯间建立强大的势力。

然而当管仲和鲍叔牙离世后,齐桓公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失去了这两位杰出的谋士,齐桓公的统治能力和智慧大不如前。他的政治手腕和才干无法与前辈相提并论,导致政权的衰败和崩溃。最终,他被困于宫中,饿死了,这个结局实在是令人惋惜。

齐桓公的沦落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君主要依靠着英明的谋士和出色的团队才能取得成功。没有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齐桓公的统治能力和智慧受到了巨大的限制。他的落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智慧。

鲍叔牙为齐桓公夺得王位后,主动拒绝相位,并举荐了曾挽弓劲射齐桓公的管仲为相。齐桓公与这仇人畅聊数日,句句投机,于是拜管仲为相,称“仲父”。

在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铁三角”之下,又重用了“桓管五杰”:宁戚主管农业,王子成父率军征伐,宾胥无执掌刑法,隰朋负责外交,东郭牙擅于直谏。

在这样的“政治天团”主导下,又有“尊王攘夷”这样的超级战略规划,齐国在内政、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瞬时起飞,齐桓公一跃成为春秋的第一代霸主。

然而,潜藏在此辉煌成就之下的,是齐桓公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褪去“春秋霸主”的光环之后,齐桓公也只不过是个凡人,而人无完人。

齐桓公好战。当然,想要坐上“霸主”之位,少不得这样的性格。但如果这样的性格一旦无人规劝,就会成为一种刚愎自用、任性张扬。事实上,齐桓公早年时候攻打鲁国,就吃了曹刿的大亏。没错,就是大名鼎鼎《曹刿论战》里的那个曹刿。

齐桓公也曾被曹沫拿剑挟持,被迫答应归还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事后原想杀了曹沫,再矢口否认归还鲁国土地这事,管仲觉得这样做有失信誉,苦谏之后才使得齐桓公做出让步。

齐桓公好酒色。当然,作为一个男人,并且是贵为“诸侯之长”的男人,这事或许也可以理解,但齐桓公的确是玩过头了。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晏子》

晚年的时候,齐桓公沉溺于酒色更甚,一头扎进美人堆,放纵淫乐而不修德行。更为关键的,是齐桓公在立储一事上模棱两可的态度。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终究还是得早些确定接班人嘛,也不至于会让几个儿子忙着打架争位,而忘记了给老父收尸。

虽说性格上有所缺陷,但好在有管仲、鲍叔牙、“桓管五杰”等人辅佐,形成互补的同时,他的这些性格缺陷都属于可控的。那万一,失控了呢?

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临终曾嘱托齐桓公远离易牙、开方、竖刁这3个人,不可委以重任。齐桓公老泪纵横,口头连连答应。管仲死后,齐桓公以隰朋为相。不料才短短数月,隰朋也随管仲而去。

齐桓公找上了鲍叔牙,鲍叔牙说你要让我当宰相可以,但你必须先把易牙、开方、竖刁这3个人给赶出去。齐桓公思虑再三,同意了鲍叔牙的请求。

可没过多久,齐桓公还是将这3个人又给叫了回来。桓公四十二年(公元前644年),鲍叔牙郁郁而终。良相皆已逝,齐桓公彻底放飞了自我。在“后齐桓公时代”,他所认为的3个“忠良之臣”粉墨登场。

易牙,是齐桓公用了几十年的御厨。齐桓公某天头脑一热,就对易牙吐槽说没试过人肉的味道,想试试。易牙二话不说,回家把自己儿子杀了,煮了一道人肉菜给齐桓公。

此三人,为管仲、鲍叔牙所不齿。为了投国君所好,一个不惜割舍骨肉之情,一个不惜废弃孝道,一个不惜自残。可偏偏,齐桓公却以此三人为忠纯之士。这三人确实忠纯,但他们所忠的,是对权力的狂热追逐之心。

不久,齐桓公病重,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打得你死我活。易牙等三人也不再管齐桓公的死活,他们在齐桓公的寝室外垒起高墙,禁止任何人探视,然后一心加入到几个公子之间的王位之战中。可怜齐桓公,一代霸主饿死于重病之中,其尸骨腐烂至尸虫满地,才得以收殓。

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业,那么又是谁成就了齐桓公?拥有“争霸”的先天优势,又拥有管仲、鲍叔牙、“桓管五杰”这样豪华的班底,只要齐桓公不自己作死,王图霸业不是梦。

齐桓公具备了一个优秀君主的特质:大度、信任、从谏,这使得他能够全面激发管仲等人的才干。但是齐桓公不是完人,他有所缺陷。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人,或许这样的缺陷不致命,因为普通人在前进的路上无所依靠,只能不断地主动去自我完善。

齐桓公不一样,他的缺陷是被管仲等人补上,而不是主观意识上的规避。管仲等人太强,一个个都是齐桓公的良师益友,一个个都将齐桓公保护在核心,而齐桓公在数十年里也早已习惯了身边这群人的保护。

他身居高位,一呼百应,想要的唾手可得。就比如他要吃人肉,易牙二话不说就给他煮了一锅,这等于是拿着铁锹不断扒拉着齐桓公的缺陷,使得这缺口越来越大。

齐桓公像是一个铁匠,因为有了管、鲍这些高端的防火服,他打起铁来得心应手。脱掉防火服之后,齐桓公发现他打不动了,还被烧了一身。因为他忘了,打铁还需自身硬。

关于一代霸主齐桓公,最终为何惨死?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司马迁自称太史公是自夸还是真实的?
下一篇:商鞅之死揭秘:商鞅为何必须死?

Copyright © 2017-2025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