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

巅峰时期德国陆军的实力与局限

日期:2020-08-27   来源:网络

德国陆军的实力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1941年的德国陆军皆处于巅峰。传统上,普鲁士军官团和后来的德国军官团都非常善于机动进攻作战(德文为Bewegungskrieg,意为“机动作战”),其特点是哪怕兵力处于劣势也要进行快速运动,以免遭到打击。自从1806年被拿破仑击败后,普鲁士人便已经使用统一的训练和军事思想,并允许下级军官发挥主动性,因为他们才明白指挥官的意图,也知道友邻部队在相同形势下会有何反应。一战后,汉斯·冯·塞克特将军(Hans von Seeckt)主持进行了一系列全面的研究工作,最终建立起了一门连贯的军事学说,具体来讲就是综合运用不同兵种来实现对敌防御的快速突破,随后发展胜利,并打乱敌人的组织体系。

20世纪30年代末,关于如何使用装甲部队的争论让这一学说产生了裂痕。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在1940年指挥的装甲集群(该集群给苏军将领留下了深刻印象)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一次尝试。那些老派的指挥官坐等他们吃败仗,接着顺理成章地将机械化部队收归步兵指挥——然而胜利证明这些信奉机械化战争思想的人才是正确的。

坦克师,或者说装甲师已经成为实施该进攻学说的关键力量。希特勒入侵苏联就需要组建大量这样的编制,为此,他在1940年底到1941年初的冬季削减了现有和新组建装甲师的坦克数量。1941年时,1个装甲师只下辖2~3个装甲营,合计应有150~202辆坦克;但实际能投入战斗的(坦克)平均只有约150辆。此外,尽管火力和装甲防护性能都很贫弱的Ⅰ号和Ⅱ号存在明显缺陷,可德国人也没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来为战斗部队替换这些早期型号。

除那些坦克以外,每个装甲师还下辖有5个步兵营(4个营乘卡车,1个营混乘摩托车和其他类型车辆;装甲师一般辖有2个含4个射击兵营的射击兵团和1个师属摩托车射击兵营)。只有很少一部分步兵(通常是摩托车射击兵营中的1个连)装备了装甲人员输送车,因此大部分(人员)损失都挂在步兵账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有第1和第10装甲师例外,因为这两者分别辖有2个和1个搭乘半履带车辆的营。1个典型的装甲师还编有装甲侦察营、工兵营和3个由卡车或履带牵引车拖带的105毫米榴弹炮营;加上通信、反坦克及高炮单位,这个装甲师共计约有17000人。摩托化步兵师稍小一些,只有1个大号的装甲营、7个摩步营和3~4个炮兵营。

1个典型的1941年型摩托化军(1943年时更名为装甲军)下辖3个机动师——要么是2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要么是1个装甲师和2个摩步师,外加1个或更多的步兵师来掩护侧翼和交通线。然后2~4个摩托化军会组成1个装甲集群,但这种编制不多,所以直到1941年底才更名为“装甲集团军”,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常规的步兵军被调入装甲集群时才会改名。

总的来说,步兵师保持着《凡尔赛和约》所强制要求的三三制。1个步兵师的核心由3个步兵团组成,每团下辖有3个步兵营和少量炮兵、工程兵、反坦克及侦察分队。1个典型的步兵师还下辖了1个装备150毫米榴弹炮、3个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外加1个摩托化坦克歼击营和各种支援分队。然而,很多于动员后期组建的步兵师都严重缺乏车辆和装备。

在1939—1940年间的战斗中,德军几乎没有出现过需要防御敌人精心组织的进攻的情况,因此他们的防御学说大多还停留在1918年。这一特别有效的思想依赖于步兵在纵深内建立起严密防御,并将主力留作预备队使用而非配置在一线。当敌人进攻时,前沿分队可以后撤,同时准备发动迅猛的反击以击退侵入敌军。这一理论的实现基于以下三个假设:1.德军有足够的步兵建立纵深防御;2.敌军的进攻主要由下车作战的步兵实施;3.德军指挥官有权自由选定阵地,并根据实地情况实施灵活防御。可惜这三个条件在俄国并不存在。当时德军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仍然是37毫米反坦克炮,不过事实证明这种火炮连法国和英国的重型坦克都无力对抗;大部分部队里只有炮兵营和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由德国空军指挥)才能有效打击此类坦克。

德国陆军的局限

1941年时,德国陆军、空军和党卫军拥有的近期作战经验、灵活而又充分放权的指挥体系与苏军相比有着很多优势。但如果德国人并未像预期那样快速获胜,他们就不得不面对自己在持久消耗战中存在的各种严重缺陷。

首要问题自然是德国的人口还不到苏联一半。1939年时,德国只有大约8000万,而苏联有1.65亿。当然,这些数字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说明两国在受过训练的官兵总量上的差距。

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将德国陆军官兵数量限制为10万人(另外海军被限制为1.5万人),所有人的服役年限都必须超过12年(士兵最低12年,军官最低25年,以防德军培养后备力量)。尽管德国人会玩弄一些小伎俩来规避限制,但1920—1934年间达到兵役年龄的青年(所谓“空白一代”)几乎都没有参军受训的经历。即便是在1935年德国正式恢复义务兵役制后,营房和武器的短缺同样限制了每年接受训练士兵的数量。

尽管1941年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总数达到了将近700万人(其中有300万人在东线),却几乎没有后备兵员。为了给“巴巴罗萨”行动组建最后的20个师,包括正常应于1942年服役的青年在内的三个级别义务兵役人员都在1941年5月完成了个人训练,此时距离入侵苏联只有1个月;除这些师以外,还有不超过32.1万的现役人员可以作为训练有素的预备力量。不过这些兵员在对苏战争头几个月里就被用光了,之后也再没有更多的补充。相比之下,当德军发动进攻时,苏联除500万现役军人外,还有1400万受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可供使用。

到1941年6月,德国工业已经需要依赖于占领区内的300万外国工人。随着军队不断征兵,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希特勒指望着能如前两年那样打赢一场速决战,而非陷入持久战。他的目光早已越过1941年的战局,开始筹划组建新的机械化和空军部队,然后接着在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开战。

除了缺乏熟练工人外,德国工业发展还受到原材料匮乏和希特勒野心的制约。作为一个政客,他既需要大炮也需要黄油,还必须用消费品哄老百姓开心。以上这些事实,加之德国人并未预料到入侵波兰会引发世界大战,该国工业根本没有能力为整支军队提供武器装备。优先级最高的是德国空军,可即便是这个如传奇一般的军种也只是一支战术力量,采用4台发动机的轰炸机等远程战略飞机少之又少;党卫军等被看作精锐的部队占据了第二优先级,尽管其数量在1941年时相当有限。这也就代表着德国陆军根本没法成为一支完全机械化或者哪怕是摩托化的作战力量。

除34个装甲/摩步师外,他们绝大多数在东线部队的装备和在上次战争(即一战)中差不多;步兵使用两条腿行军,炮兵和后勤部队则是靠牲口拉车——第一批入侵苏联的德军部队至少装备了60万甚至75万匹马。为了准备1941年时的侵略,德国人在波兰占领区征用了大量马匹和1.5万辆农用马车。不过草料同样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后勤问题,尤其是这些欧洲重型挽马需要吃饱肚子才能拉着大炮穿泥过雪;而且此类马匹和德国的火车头一样不能适应俄罗斯的严酷环境,特别是在冬季。

德国不仅存在以上方面的问题,就连为了给部队提供足量装备往往也得东拼西凑。于1940—1941年间新组建的部分部队装备了大量缴获的捷克坦克和火炮,以及产自法国的卡车。比如第6、第7、第8、第12、第19和第20装甲师便主要装备捷克38t型坦克;14第3摩托化步兵师、第11和第20装甲师拥有很多法国卡车,尽管这些车辆并不适合长途驾驶,无法满足闪电战进行长途奔袭的要求。另外,德国人更没有能力为入侵苏联时提供侧翼掩护的仆从国军队哪怕象征性地供应一些现代化技术装备——结果就是这些仆从军根本没有为苏德战争中作为主流的高强度机动作战做好准备。

德国人在占领的西欧和中欧通过征用商用卡车的方式弥补了车辆不足,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零配件、指导手册和工具,这些车辆的故障率相当惊人;即使是那些装备德制车辆的部队也没有足够的维修能力来应对这样一场大战。与普通汽车不同,坦克和装甲车辆是很复杂的技术装备,出现机械故障(的概率)更频繁,还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维护保养工作。对德制坦克的不断改进更是意味着每个坦克营/连皆存在各种不同的型号,而且其零配件往往不能通用——有一次统计(的数据)表明德军入侵苏联时装备了2000多种车辆、170多型火炮、73个型号的坦克和52个型号的高射炮。备用零件和受过训练的维修人员总是处于极端匮乏中,而且很多需要大修的车辆都必须送回德国国内的工厂(至少在头半年如此)。

简而言之,德国国防军是支典型的西方军队,他们的目标在于利用机动优势发起进攻并赢得速决战——必须速胜,否则一切都是一场空。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苏德战争史》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波兰:四次被瓜分,屡次亡国,悲剧连连的波兰是如何重获新生的?
下一篇:欧洲最美皇后是谁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