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洛阳八小景的伊沼荷香是什么

日期:2021-07-19   来源:网络

伊沼荷香因“伊水”而得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为洛阳八小景之一。伊沼荷香取自唐代洛阳八小景之一。伊河入伊阙,自古两岸多沼泽,唐宋以来,人们多于此栽种藕莲,每至盛夏,伊河两岸荷花盛开,令人流连忘返。此处主要有红荷塘、白莲泾、乐天台三处景点。

伊河入伊阙,自古两岸多沼泽。

唐宋以来,人们多于此栽种藕莲。每至盛夏,伊河两岸荷花盛开,沁香诱人,一池池碧荷红莲,令人流连忘返。但时光荏苒,今已无存。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昔日城市之繁华、宫阙之嵯峨,旷古难寻。天下文人名士云集于此,吟诗作赋,留下了众多的风物胜迹,“洛阳八景”则是其中有史可稽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八颗遗世明珠。其实,所谓的“洛阳八景”只是一种泛称,“八景”还可以细分为风格迥异的“八大景”和“八小景”。其位置分布和名称的由来虽非一朝一代所定,但却为今人怀幽探胜提供了难以细数的风雅遗事和美丽传说。

景点介绍

伊河流经洛阳的南大门——龙门,流域面积达六千多平方公里。据说,上古时,龙门西山和东边的香山原为一体。夏末秋初,伊河带来的洪水泛滥至此,无处可去,便会淹没山下的村庄,百姓也多因此流离失所。

虞舜在位时,大禹凿开此山,疏通河道,伊水才得通过两山之谷,向东流去。为了纪念夏后氏堙山治水的功绩,后人在龙门西山修建了供奉大禹的禹王亭和禹王池。伊河与洛河流经洛阳后,交错形成伊洛平原,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兴盛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历史沿革

古时的伊水两岸,翠柳拂依,白杨伟岸。树荫下,或撒网捕鱼,或击水荡浆,或纳凉消暑。蓝天、碧空倒映水中,鸟儿在枝柯间高啼,青蛙在堤岸鸣叫。惠风袭人,阳光熹微,鱼鹰沉浮,渔歌此起彼伏。筏上炊烟袅袅,回荡河面,与河雾交织,犹轻纱依稀,如醉如梦。篙下波光潋滟,水清朗朗,碧纹粼粼,鱼儿上下追逐嬉戏。船悠悠、水悠悠,人亦悠悠。

伊水自古即有时汛,两岸百姓因此得以尽享其航运之利。上游山区的椽、檩、木材,多结排随水放筏而至下游。伊水源出栾川县伏牛山北麓(熊耳山南麓),少沙石,水清彻底,其中游鱼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伊水盛产鲂鱼,味道鲜美,与黄河鲤鱼齐名,因而广为时人称颂。

《河洛记》中所谓的“伊洛鲤鲂,贵于牛羊;洛口黄鱼,天下不如”,即此说是也。伊河沿岸沟渠纵横、土壤肥沃,唐宋名人如裴度、白居易、司马光等的私家园林都建筑在这一带。此地池沼花木之盛,屡见于诗人们笔下,且尤以荷花胜于他处。时至今日,伊河沿岸的村庄仍为当地时令藕的重要产地。每至盛夏,村庄周围的河道里荷花盛开,微风吹来,使人暑意顿消。这就是被誉为洛阳八小景之一的伊沼荷香。

历史现状

生态城,起伊河,阳侯空绿随香过。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始终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然的态度。而大自然则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和谐舒适的生存保障。在现代化和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保持对大自然的亲近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文追求。

据悉,伊滨区政府将在整体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引山水入城。打造“一河两岸、组团扩展、一轴一心、一园多片”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山水环抱、水廊织城、绿轴串景”的城市景观系统。并将落实具体规划,建设伊河6级水面、20平方公里伊滨公园及“五横七纵二湖”的水系景观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洛阳八小景的石林雪霁是什么
下一篇:《千古玦尘》白玦替上古应劫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