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洛阳伊河简介

日期:2021-07-30   来源:网络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

干流概况

伊河,古名鸾水,源于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山海经》载:“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载:“伊水出上魏山”。蔓渠山或上魏山,均为闷顿岭之古名。

《地理志》日:“出熊耳山”。20世纪50年代后,地质工作者多次考察勘探,闷顿岭的山体结构及地质特点,均属伏牛山系,故所谓“出熊耳山”之说有误。伊河沿伏牛山北麓与熊耳山南麓之间,西东流向。由源头至潭头乡汤营村出境入嵩县,经伊川、龙门、偃师,在顾县镇杨村汇入洛河(洛始称伊洛河,而后入黄河),全长264.88公里,总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在栾川县境,境内自陶湾乡三合村闷顿岭发源地,经陶湾乡、石庙乡、栾川乡、城关镇、庙子乡、大清沟乡,至潭头乡汤营村伊河出境处,计11公里,流域面积1053多平方公里,河床宽度百米左右,水面宽10-20米不等,年均径流量3.68亿立方米。

在嵩县境,从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人境,沿外方山与熊耳山之间西南向西北流经嵩县的旧县、大章、德亭、何村、纸房、城关、库区、饭坡、田湖9乡镇69个村,在田湖镇千秋村出境(海拔150米),伊河出嵩境,人伊川。嵩县段河床总长80公里,流域面积173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1500米,常年有水,平均流量每秒10立方米,旱季最小流量每秒1.1立方米(1978年4月),雨季最大流量每秒4800立方米(1982年7月)。

在伊川县境,由嵩县田湖镇入县境,流经酒后、鸣皋、葛寨、白元、平等、城关、水寨、彭婆等8乡(镇)、66行政村,至城关镇的郭寨村入洛阳市郊龙门境。境内干流41.3公里,流域面积943.4平方公里。

在洛阳市洛龙区(原郊区)境内,由龙门镇魏湾村入境,至李楼乡西石坝出境,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河道流向东北,河床为砂卵石结构。年平均径流量14.9亿立方米,径流深224.4毫米。1993年,在龙门桥下游250米处设橡皮坝,长302米,形成水面44公顷,蓄水量89万立方米。

在偃师县境,伊河自西向东,北岸流经后石罢、黄庄、王庄、相公庄、西田村、东田村、宁庄、前王、王七、甄庄、仝庄、赵庄街、东庄、岳滩;南岸流经西马村、西棘、康庄、白塔、黑龙庙、杨湾、新民、袁村、东石罢、草店、门店、西彭店、高崖、赵寨、半个寨、王岔沟、段湾、苗湾、任庄、顾县、安难、枣庄、杨村。

偃师段西马村至村杨和洛河口长37公里,占伊河全长347公里的10.7%,流域面积5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9%,河床最宽处(东石罢)3.2公里,最窄处(安滩)0.38公里,纵坡出龙门口一由几百分之一变绥到1/3000左右。河床由卵石、泥沙构成,渗水性好。由于落差小,泥沙沉积最大,河中多沙洲,不能通航。

河道特征

河道上下形态各异,从源头到庙底,弯曲多,落差大。从庙底至庙子,由西向东流向,形成40公里长的宽谷地带,至庙子两河口,出现直角转折,改为由南向北流向,至潭头古城,形成长50公里的峡谷地带,两岸山坡陡峻,河槽狭窄,迁回曲折,水势湍急,有多级跌水出现。过古城后,又直角转折为由西向东流向,水势平缓,形成潭头宽谷盆地。

伊河河道大致从源头到崖口(嵩县)为上段。河长154公里,其中峡谷段为100公里。具有峡谷和盆地交替的特点。源流出自深山区,庙底到庙子为长达40公里的宽谷和河岸平原。庙子到故城河流穿切太古代结晶岩系而过。形成长约50公里的大清沟长峡谷。这一段平均谷深250米左右。谷坡陡峻,河槽狭窄,平时水面宽20~40米,水流很急,并有多级跌水出现。

伊河过古城后,先后经过3个盆地(潭头—中、下营—故县)。分别为3个峡谷所隔开,形成一束一放,宽窄谷相间的串珠状态。其中以送兜沟至崖口一段最长,达27.5公里,上段河道比降虽然不大,平均5,但流路迂回曲折。多次成直角转折,弯曲度达2.27。

崖口以下为下段,河长114公里,下段虽有两个峡谷,但都短小,陆浑峡仅0.1公里,系河道切过火成岩而成。龙门峡长1.5公里,为切穿石灰岩而成,其余绝大部分河段谷宽丘浅,地势平坦,在伊川境谷宽平均为3~6公里,伊河在龙门峡谷,两岸更加开阔,河道宽展。一般水面在60~150米。整个下段河床落差减小,仅为上段比降的1/3,因此愈往下游泥沙沉积愈甚,且河道直向东北流去,弯曲度仅1.2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洛阳瀍河简介
下一篇:洛阳洛河简介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