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关中唐十八陵石刻简介

日期:2021-10-18   来源:网络

唐代帝陵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开始,除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为封土起陵外,都构筑在山上。“依山为陵”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气势雄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盗。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凿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分内外两道,内城墙四面设门,南门内修筑献殿。

外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乌和华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险阻,在陵北玄武门内修筑1座祭坛,是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唐十八陵中所仅有。

帝陵石刻

唐帝陵石雕是一部艺术版本的《资治通鉴》。唐帝陵留下的大量石刻造像,包括石虎、石狮、犀牛、蕃像、石碑、石人、仗马、鸵鸟、翼马、天鹿(独角兽)、獬豸、华表、石羊等十余种。原有石刻(不包括陪葬墓)共一千余件,如今包括残件在内仅存不足五百件。帝陵石刻的艺术变化,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大唐帝国的兴衰。十八唐帝陵石刻大致可分为4期:

①、初唐时期,献、昭陵石刻群组合尚无定制,献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风格雄健有力,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

②、盛唐时期,包括乾、定、桥3陵,石刻群组合制度化,石刻群气魄雄伟。

③、中唐以后,包括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等8陵,石人中出现相对而立的文臣和拄剑武将,石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体态无力、线条松散,说明安史乱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由盛转衰。

④、晚唐时期的章、端、贞、简、靖5陵,石刻体态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窘困,已濒临灭亡。

唐陵石刻通常分为三期:第一期(初唐献陵、昭陵),形制特大,风格雄健,组合尚未形成定制,但对其后影响甚巨。如献陵四神门外置石虎,到乾陵之后易为石狮;昭陵六骏,嬗演为北神门外仗马三对。

第二期(盛唐桥陵、乾陵、定陵),承袭前期形制大的特点,且种类和数量俱增,雕刻精湛,造型生动,组合基本形成定制。如神道上,一般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兽、驼鸟、仗马、翁仲及蕃酋像等。第三期(中、晚唐诸陵),形制趋于卑小,雕刻走向粗简,显露了唐王朝江河日下之势。

盛唐巨作

隋文帝篡周灭陈统一中国,为经济文化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涤讪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如文帝的泰陵封土而成,高五丈,周数百步;但二世而亡,终于没有能够在这方面写下更大的手笔。然而,继隋而起的大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精神财富,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尤其是皇家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陵寝,规模的宏大,气派的雄伟,均堪与汉代相媲美。

下宫群臣

在各陵的西南都发现有建筑遗迹,文献称之为“陵下宫”(俗称皇城)。可能是当时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的地方。以宗室、功臣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殊荣,亦是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手段。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3种:

①、封上堆呈覆斗形,四周有围墙,南门有1对土阀,阀南立石刻,一般为皇室人物的墓葬,如昭陵的常乐公主墓、城阳公主墓,乾陵的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

②、圆锥形墓。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这种类型数量最多。

③、象山形墓。仿照汉茂陵卫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筑,如昭陵的李靖墓起冢象征铁山、积石山,李勣墓起冢象征阴山、铁山、乌德健山。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慕南枝》结局是什么
下一篇:唐十八陵石刻的风格是什么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