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风起洛阳》历史上真的有联昉这样的机构吗

日期:2021-12-07   来源:网络

联昉的设定就是由隐秘的并且身份普通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也许是小贩也许是商贾也有也许是农夫,他们看起来地位卑微,但是却能形成了一个情报部门,然后为联昉探听情报,这个设定非常酷炫,而且还要蒙上眼睛才能进入到里面,非常神秘,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联昉这样的机构吗?联昉是真实存在的吗?

在剧中,联昉是类似CIA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情报信息搜集组织,一直是武则天获取朝野和天下动向的源泉。联昉交通站、交通员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贩夫走卒、各行各业都是他们的眼线或编外员工!一有风吹草动,都能知道,实力解释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

网上还有许多人评价说,看起来神秘酷炫的联昉,其实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就宛如朝阳区群众。可不就是朝阳区群众嘛,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朝阳区群众具体身份,可能从事的工作也就是一些普通的工作,可能是大爷大妈可能是小孩,但是他们却在这个区域,抓到了无数吸毒嫖娼的明星,堪称最公正守法的民众。对比一下,真的感觉一模一样,不禁想问在设定剧情的时候,真的没有参考朝阳区的设定吗?

不良人,是唐朝时期国家设立的专门负责侦缉案件和逮捕罪犯的职业。不良人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官差,他们的统帅也被称为不良帅。不良人平时的工作无非就是办理一些案件,抓小偷,抓强盗等琐事也是不良人的职责范围,所以一开始他们就相当于今天的警察。但是在一些资料记载之中,不良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皇帝收集秘密情报,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部分的执法权,其实很多朝代都有类似的机构,但是因为明朝锦衣卫,清朝粘杆处太过于出名,而不良人的这部分隐秘的功能就被人们遗忘了。

不过不良人已经在剧中出现了,肯定不会和联昉重合。

对于居民的管理古代还有里坊制度。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纵横交织的大街将长安城划分成108个里坊,这些里坊也是基层一级治安管理单位,是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每个坊都有垣门,可以看做一个个封闭的独立区域。坊里的门和市场的门,都有专人把守,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开启和关闭,并且在夜间实行宵禁,超过一定时间不许在街上行走,犯禁者要承担法律责任。长安居民的住所和商店都开设在这种里坊之内,即使早上商人们进入坊内自家的店铺,也要接受守门官吏的盘查。这种封闭式的结构便于维持治安,虽然居民通行稍有不便,但确定减少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在这些里坊内部,实行的是里保制度。这是一种将坊内居民按一定规定进行编组,相互之间联防联动的互保制度。具体做法是:“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三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

按一般的估算,长安城的里坊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千户,小的也有千户以上。所有的坊都有一个负责治安的“坊正”,其下还有保长、里长,这些人都是治安员,能够对治安事件迅速做出反应,是维护治安的主力军。

长安整个城市的安全是由军队系统的左右金吾卫负责的。金吾卫负责掌管宫中及京城的巡逻工作,遇到治安案件或者犯罪案件,可以当场逮捕嫌疑人,将其交给主管的翊府中郎将处理。而金吾卫的翊府中郎将,手下有街使、巡使、武捕、卫士、小捕等各种治安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由街使带领,分班日夜巡逻,掌握宵禁。金吾卫的巡逻队伍多则百人,少则三十人,执法相当严格,就连官宦之家,对他们都很忌惮,不敢违背禁令。这些军人,是长安城治安的终极保证,也是震摄不法之徒的有生力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恰似故人归》讲了什么
下一篇:盘点历朝历代的情报机构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