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舞狮是怎么起源的
《广韵》疏夷切《集韵》《韵会》霜夷切,音师。《玉篇》猛兽也。《尔雅·释兽》狻麑。《注》卽狮子也。汉顺帝时疎勒王来献犎牛及狮子。东观记:疎勒王遣使文时诣阙,献狮子,似虎,正黄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按後汉书顺帝纪作师。《正字通》狮,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毎一吼,百兽辟易。一名白兽。
狮,犬生二子。——《广韵》(1008年)。按尔雅释畜:犬生二师,作师。
“狮”为“犬生二子”,意味添丁喜事和吉祥喜庆。因东亚非现代动物学意义上的狮子栖息地,因此应为狗或其他瑞兽(如貔貅等)。
唐代起源说: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但它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远古起源说: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
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