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躲端午的习俗

日期:2022-05-31   来源:网络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的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躲端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躲端午这个习俗。

躲端午的习俗

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五月、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后随阴阳观念传入,“恶”又指盛阳,如《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论衡》将五月“恶”的理解或归之于“太阳”以及阴阳术数中“盛阳”,惧畏仲夏五月“太阳”、“盛阳”。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人们心理上有诸多的恐惧,从而产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诸多禁忌。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嘉靖隆庆志》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还有一句谚语是“癞蛤蟆躲端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癞蛤蟆为什么躲端午?

端午节,也叫端阳、重午节等等,过去是按照干支纪年法进行记录,为午月午日。后来逐渐演变为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到了端午这一天,已经是在夏至节气附近,太阳已经在北回归线附近移动,在北半球是太阳高挂,阳光曝晒,阳气非常重。在过去,被认为是毒月毒日,而端午这天的癞蛤蟆毒性也最强,医用价值也更高,更有效果。

通常,癞蛤蟆躲端午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癞蛤蟆具有一定的医用价值。前面刚刚分析到,癞蛤蟆浑身是宝,用处很多,是很好的中药材;还有人们可以用来出售换些钱。

二是食用味道不错。到了端午佳节,正是蛙类两栖动物又肥又美味的时候,人们往往抓来当作美食,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食风味。

三是端午习俗活动影响多。人们在这天习惯喝雄黄酒,插艾蒿、菖蒲,佩戴香包等等,散发出驱逐蛙类、蛇类等等五毒的药效,它们嗅觉灵敏,早早都藏起来。还有划龙舟,水上运动,影响生活领域等等。

四是生活习性所致。端午佳节,已经是骄阳似火,炙烤大地,蛙类两栖动物喜潮湿怕干旱,早悄悄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这个阴凉湿润的地方藏了起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端午祭伍子胥故事
下一篇:乾隆皇帝的奢华端午节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