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北路壮剧的历史

日期:2022-08-31   来源:网络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北部的西林、田林、隆林、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北路壮剧的历史。

北路壮剧历史沿革

北路壮剧俗称“土戏”,成形于清乾隆年间,始现于田林县旧州镇。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田林县旧州镇已是通连滇、黔、桂的交通要道,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贸易集散地。北路壮剧在此时此地产生,从孕育到成型历经300多年。

1.孕育

清朝顺治(公元1644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北路壮剧的孕育期。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地台戏”等阶段。“八音坐唱”是形式单一的集体演唱,内容多是祝贺之类的唱词。“板凳戏”有简单的动作和表情,因观众增多便移到屋檐下表演,故改称“门口戏”。“门口戏”已初分角色,戏班开始走村串寨,出这个院子进那个院子,群众又称为“游院戏”。戏角开始穿华贵的戏服,在脸上擦红粉化妆,但没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来为满足越来越多的群众看戏,便搬到村镇空旷的场地表演,故称为“地台戏”。

2.诞生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搭台戏”的上演标志着北路壮剧正式诞生。乾隆二十五年,田林旧州镇那渡村歌手杨六练到四川做生意,因亏本便在四川边打工边学艺,两年后返回那渡,组建了“龙城班”。乾隆三十年,他们第一次在旧州搭起二丈宽的戏台,上演由杨六练编导并主演的北路壮剧的第一出戏——《农家宝铁》(又名《好宝铁》)。嘉庆到道光(公元1796年至1821年)年间,旧州央白屯艺人黄从善将北路壮剧中的“平调”加工整理,改名“正调”,奠定了北路壮剧主调音乐的基础。北路壮剧开始向附近省、县流传,隆林、西林、百色等县、乡、村纷纷成立戏班。

3.全盛时期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是北路壮剧蓬勃发展的全盛时期。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田林旧州镇央白村人黄永贵赴南宁应考,为邕剧所迷,置功名不顾,天天看戏,被邕剧艺人雷喜彩发现,收为弟子。回到田林后,黄永贵组建戏班,并吸收邕剧的表演技巧(武打、台步等),使北路壮剧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唱腔方面也借鉴邕剧,创造了“喊板”、“怒调”、“大王调”,伴奏乐器恢复使用唢呐,加进了扬琴、大鼓、大锣,艺术效果更佳。黄永贵本人武打出色,被称为“土飞猴”,各地纷纷请他去教戏,远至乃言村(贵州),富宁(云南),北路壮剧更广泛地传播。光绪十三年,黄永贵带领戏班“土汉班”应邀到梧州演出半个月,轰动一时。

北路壮剧定型

光绪末年,北路壮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基本定型,行当齐全,演技精纯,特点突出。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北路壮剧艺人是田林八桂乡平六屯黄福祥(1896—1964年),他16岁开始跟随父亲演戏,生、旦、文、武全能,唱、做、念、打俱佳,尤其擅长旦角。除钻研表演艺术外,他在唱腔和伴奏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创造“正调慢板”和“丑角调”,1914年带领“螺阳剧社”到贵州省的巴结、央坝等地演出。此时田林、隆林、西林、百色等县共有北路壮剧戏班50多个,剧目200多个,唱腔也有15个,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从“半反线”发展为“大反线”(也叫“全反”)。

4.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北路壮剧得到田林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整理北路壮剧唱腔19个并编印成册,年年举行文艺调演和会演,成立县文艺学校和县壮剧团,北路壮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十年浩劫中,壮戏被禁,剧本被烧,老艺人被批斗或监禁。但是,许多老艺人冒着生命危险,将戏服、中幕、乐器、剧本等秘密收藏,为后人留下极其珍贵的北路壮剧遗产。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给北路壮剧带来了蓬勃生机。全县业余剧团逐年增加,演出活动频繁,传统歌圩恢复,乡或县的业余文艺调演、会演年年举行。

1980年,县文艺队排演北路壮剧《文龙与肖尼》,参加地区专业文艺团、队汇演,获剧本创作三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优秀演员奖。

1982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到55个,爱善等不少业余剧团进行民间交流演出,有的剧团还能售票演出。

同年8月,地区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在田林召开北路壮剧座谈会,探讨北路壮剧的源流和改革,进一步推动北路壮剧的发展。

同年12月,县文艺队排出北路壮剧《蝶吒》,参加自治区民族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

田林人民在传承、发展北路壮剧过程中,深深意识到:传统的民间文化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拓展,这是民间文化自我创新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民间文化才能以更旺盛的生命力留存于世。于是,编排出以《西林教案》、《一双布鞋》、《九品官办宴》等为主要剧目的现代剧,并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多种奖励,其中《一双布鞋》在2000年获广西第五届剧展三等奖,2002年获中国曹禺小戏创作三等奖;

1998年小壮剧《一双布鞋》荣获广西第五届剧展剧目三等奖,当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到106个,几乎每100人中就有一名业余演员。“一个县城有如此的剧团规模,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提起那段时间田林北路壮剧的兴盛,田林县文化馆馆长王福干眉飞色舞。

2003年,小壮剧《九品官办宴》荣获“全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剧目金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个奖项,多次在评奖会上为田林争光,使北路壮剧声名远播,改变了人们认为“北路壮剧没有前途”的看法,北路壮剧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

2006年,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林县组织文化申报工作。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审定,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的广西北路壮剧入选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宾阳师公戏的起源
下一篇:北路壮剧的艺术特点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