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古代"剩男剩女"相亲习俗是怎样的
说起古人的相亲,很多人会想到各种影视作品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讲究门当户对等。规则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不同朝代的相亲形式是不一样的。
夏商周时期,人们在这方面比较本能,当时的人口也不算太多。因此,古人更加重视繁衍,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扩大了影响。所以当时的社会是比较开放的,当时的《诗经》里有一句名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每年2月,国家都会统一召开相亲大会,还没结婚的人可以来参加。那时候的女人也很大胆,遇到牡丹就可以送牡丹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既优雅又有内涵。这一时期的“相亲”没有注意家庭背景的条件。只要能快点结婚生孩子,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隋唐时期,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唐朝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婚姻,设立“上巳节”和“元宵节”作为“相亲”,鼓励适龄未婚男女参加。最后一个节日的日子是3月3日,主要是为了观光,但观赏风景是假的,看人是真的,杜甫的诗“三月三日天气清新,许多美女乘风经长安滨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这些男女如果喜欢,男方会送给对方,女方如果喜欢,会用香囊回赠。说到这下一步,她可以在家里求婚。
因为结婚是一件大事,“三媒六约”在唐宋时期被写入法律,于是媒人这个职业就出现了,而职业媒人是男女相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各种媒人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各种古装影视剧中看到,表亲“指腹求婚”,双方关系好,可以说是最安全的婚姻方式。南宋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有一段奇妙的婚姻故事。当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是近亲结婚,这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行为。
相亲成功原本靠运气,但尊重对方,多为别人着想,保持对方的面子,也是情商的体现。虽然我们现代人的相亲在古代没有复杂的过程,但是古人在相亲中的礼仪和智慧,还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