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道教音乐与民间传统音乐的音乐元素有何区别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道教音乐与民间传统音乐的音乐元素有何区别的相关内容。
2013年12月9日-11日,北京道教乐团在首届中国温州道教文化节暨东蒙山自然道观仪式上演出了《万神祭礼》。
说到道教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首先要从更广阔的范围提到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谈到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道教进入中期以后,对许多文化领域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一般一个重要的宗教有四个层次,从内到外,一是宗教信仰(基本目的),二是宗教理论(教义、教义、戒律),三是宗教实体(宗教组织、设施、活动),四是宗教文化(在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文化)。宗教是关于宗教的最广义的概念,道教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都染上了一层道家色彩,道家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所以现代作家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根都在道家...通过读历史,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1.道教与文学艺术
就民间文学而言,道教童话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从道教的八仙开始,“八仙过生日”、“八仙过海”等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就演变并广为流传。作为一个作家,李白有“谪仙”之称,他的一些诗表现出仙风道骨,生活优裕。再比如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道家的内容。
2.道教与民俗
道教的很多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俗,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葬礼上想请道士念经祈福,翻死人;以春节道观为依托举办庙会,开展民间祈福、娱乐、商业等综合性节庆活动;季节、天灾与疫症、斋戒与祭祀、求福避灾等。
3.道经与传统文化
在编纂和编辑道教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容纳大量与道教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学术著作,最终编纂成《道教文集》。它不仅是道教书籍的汇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著作,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庞杂,令学者望而生畏;由于它的多样性,它成为了一个很难找到的文化材料的宝库。《道藏》是一部涵盖天文、地理、文学、生物、化学、医学、艺术的超大型中国思想文化史丛书。这不仅是道教史研究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需要。
二,道教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
传统上,传统民乐一般分为五大类:民歌、民乐(也叫歌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民间器乐。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根源于民间,道教产生的道教音乐也是如此。每当我们听道教音乐时,总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民乐风格。这一特点无疑反映了道教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的血缘关系。具体来说,以上五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其中的民歌、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都与道教音乐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1.道教音乐与民歌
众所周知,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会唱会背的《诗经》。历史上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如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也广泛受到民歌的影响,或者说民歌是这些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道教在其传播发展中,始终沉浸在民歌的海洋中,其身上渗透着民歌的元素。如武当山道教音乐、山东崂山道教音乐、沈阳太清宫东北韵等。,都包含了湖北民歌、胶东民歌和东北民歌的内容和特点。
2.道教音乐和曲艺音乐。
曲艺音乐,又称说唱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具有叙事性、抒情性、语言与音韵紧密结合的特点。中国各地现有340多种曲艺,大致可分为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秦书。以道情为例,它与道教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又称渔鼓或渔鼓道情,起源于道情音乐。《道情》原是道士在传道、募捐时唱的一首歌。据说《八仙》中的张手里拿着一面渔鼓,显然是道士诵经的写照。道教的道乐是从唐代的“俗话”演变而来的。“粗鄙”是白花花歌曲的一种艺术形式。唱歌的时候,我们先唱一首歌叫《奏章》,歌的内容是讲解经文,然后我们用白话讲经文,最后我们唱一首歌叫《奏章》。这首歌的结尾是道教的原“颂”曲,但白话部分并不完全“白”,往往含有一定的节奏感,擅长旋律的道士唱起来更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种合韵、说唱、自由发挥的“口语化”形式,成为当时道教音乐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明清以来,道情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歌手不再局限于道士,题材扩大,内容广泛。在音乐上,或采用其他地方曲调的曲调,或与其他曲调融合,逐渐演变为民间道情,成为流行的说唱艺术形式,盛行于民间。比如河南坠子就是由道情发展而来,是道情和鹦哥柳(民间小调)结合的产物。
3.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
在许多地区的民间流传着一种道教戏剧,如山东道情戏、湖南广西道氏戏、江苏桐梓戏、香火戏、贵州地方戏等。它们是道教和戏剧结合的产物。道教戏剧表演既是道教的宗教活动,也是戏剧表演。这一文化现象生动地揭示了道教与戏剧的密切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体,导致了道教与戏曲的交融。总的来说,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的交融包含了两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唱腔的结构是以曲牌与板块变化相结合为基础的;2.有节奏有韵律的诵经是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3.打击乐始终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集歌、舞、乐等为一体的综合音乐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反映了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价值。
4.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
民族器乐是指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民间音乐。它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乐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乐器的独奏、合奏、合奏等。不同的乐器组合,加上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陕西鼓乐、河北吹歌、苏南吹奏、江南丝竹等。这些音乐编钟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们与道教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现代道教音乐,与民间器乐有着更加频繁的互动和相互吸收。如上海白云观道乐与江南丝竹、苏州玄妙观道乐与苏南吹、河北巨鹿道乐与河北吹、安城隍庙鼓乐与安鼓乐、港道乐与粤道乐、台省道乐与福建南音等。,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道教音乐与民间器乐的这种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道教音乐与民间传统音乐的音乐元素有何区别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