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云南彝族的"烟盒舞"有什么特色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云南彝族的"烟盒舞"有什么特色这一内容。
彝族烟盒舞又叫“舞弦”,是云南彝族等地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也慢慢发展变化,“以火吃草,以烟代火”的传统习俗也随之消失。那么,你了解彝族的烟盒舞吗?
接下来,我们就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看吧!
香烟舞的历史渊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关于它的起源有不同的传说。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彝族人为了捕猎野生动物,经常披着兽皮混入兽群。后来,这种对野兽的模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蹈,从而形成了“三步串”。另一种说法是三步串,意思是挑苗,上山下山。总而言之,这说明“烟盒舞”起源于彝族人民的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一开始是没有道具的,但是因为节奏不统一,所以用拍手来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玩装满黄烟的烟盒,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用烟盒代替拍手。它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方块舞的特色
1.彝族烟盒舞由弦和杂弦两部分组成,在山区和坝区形成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有220套。目前仅收集到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它的舞蹈形式包括二人转、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满火草和烟雾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根琴弦的伴奏下,敲击盒底起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第二,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了一般的圈舞之外,还有多种穿花的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戴花,4人戴花,3人戴花,2人戴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烟盒舞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舞蹈中的“打蹄壳”明显是模仿动物的打蹄;“踩谷物的种子”和“踩蘑菇”是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来源于挑苗、上山下山的动作。据说跳的开始没有烟盒,只有徒手跳或者拍手。后来人们吸烟时,发现手指轻弹烟盒,发出“嘎嘎,嘎嘎”的声音,既统一了舞蹈节奏,又给舞蹈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于是他弹起烟盒,手舞足蹈,一直流传至今。
四、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艺多样。著名技能有“仙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享受快感。其动作流畅自然,充满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遍布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唱、舞蹈、音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框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烟盒舞与彝族民歌一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广泛喜爱,成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友谊的平台。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云南彝族的"烟盒舞"有什么特色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古宫历史网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