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从王羲之书法内容看魏晋时期的丧葬礼仪

日期:2017-09-27   来源:网络

王羲之书法艺术代表了魏晋时代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众多尺牍书法在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中堪称典范,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尺牍书法不仅在形式上充分展现了王氏对笔墨线条的精湛驾驭能力和他潇洒又纯真的晋韵之风。在众多的尺牍之中,《丧乱帖》则为首选经典之一,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从王羲之书法内容看魏晋时期的丧葬礼仪

王羲之《丧乱帖》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我国古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事死如生;奉行儒家礼仪;等级森严。丧葬制度内容很多,既表现在葬礼的过程中,又表现在坟丘的建筑规模上。而作为丧礼外在体现的陵寝、坟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最初是为了识别,采用各种各样的坟丘作为墓葬的标志,后来随着集权的君王政权的建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推行,坟丘的大小高低和墓地上种树的少,就形成了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

《礼记》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爱故能到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识于生而有乎?故曰:丧葬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葬之礼也。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即如果没有祭礼,君臣、父子之义就会受到削弱,导致伦理崩坏的严重后果。丧葬文化虽然是身后事的礼俗,但却是活人尊亲死者的表示,是礼教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延展发挥,所以王羲之在得知先墓又遭荼毒而自己又无法前去祭拜之后才会如此悲愤欲绝和自责。

在漫长的丧葬制度形成过程中,魏晋南北朝通常被认为承上启下的时期。一方面在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替,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的民族间交流和区域间碰撞。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东汉末年,天灾兵祸并行。至曹魏建国,中原一片荒凉,经济上的凋敝,加上掘墓之风盛行,曹操不得已下诏行令薄葬。东吴偏安,较中原少见左右南北冲杀,经济复苏较快,故薄葬少取。蜀汉仍保持原有风貌,无大改观。西晋建国,时间虽短,但上层贵族聚敛有方,行一朝奢侈之风,丧葬虽有简约,遗令“素棺、敛以时服”者多见,但行令约束力硕减,终成晋制。东晋虽居江左,融吴俗,承晋制,丧葬礼制颇有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李白赠汪伦赏析
下一篇:我国为何将女孩待嫁称作“待字闺中”?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