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孔子弟子子贡简介 为什么说他是孔子脑残粉?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也是后世公认的圣人。孔子的优秀世所公知,千千万万的人是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拥护者。但若说孔子最早的脑残粉,非子贡莫属。
不过虽然子贡是孔子忠实脑残粉,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子贡对孔子可没有那么认可。在跟着孔子第一年的时候,子贡认为自己远超孔子。第二年则认为与孔子相等,第三年则比不上,后来经历的越多,了解孔子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永远比不上孔子。于是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孔子的脑残粉。
《论衡·讲瑞》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
孔子有那么多弟子,只有子贡最尊敬和认可孔子的学说,称孔子为圣人,成为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
《论语·子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子贡的一言一语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崇拜和尊敬。
鲁国有一位大夫孙武叔,孙武叔说:“子贡比仲尼贤明。”
子贡一听马上就反驳说:“就像是宫墙,我的墙刚好够着大家的宫墙,所以能看见漂亮的屋室。但是老师的宫墙数仞,因为找不到门进入,同时也不能越过城墙看见,所以不知道宗庙之美,房舍的富丽。”
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子贡听见立马挺身而出:“不要这样做,仲尼不能受到侮辱。他的贤德,就像是一座丘陵,不能够逾越。仲尼,就像是日月,高不可攀,更不可僭越。人就是想要自觉,难当还能伤到日和月吗?多数都是些不自量力者。”
陈子禽怀疑仲尼,于是就对子贡说:“圣贤的人应当是您,仲尼哪里能得上呢?”
子贡立刻回答:“你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说话不可不慎重。老师不可及也,就好比天之难以攀登。”
子贡还曾经对齐景公说:“我一生都在天的下面,怎么知道天的高。我一生都踏在地面,哪里知道地的厚重。我跟随仲尼,就好像干渴的我拿着勺壶,舀江海的水来喝。就算喝满了肚子离开,也不知道江海到底有多深。”
齐景公十分惊奇,说:“先生对仲尼的赞誉,是否太过了?”
子贡回答:“我哪里说过了呢?还忧虑远不及矣。我赞誉仲尼,就好像双手捧着泥土依附于泰山,并没有什么益处。我不赞誉仲尼,就好像双手挨着泰山,对泰山也没有什么损害。”
孔子能享誉世界,子贡功劳不小。司马迁曾言:“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洙泗考信余录》也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子贡这么推崇孔子,也是有依据的,他在孔子这儿学到很多道理。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因为他最会做生意。
鲁国有法律,若是鲁国人在其他国家成为奴隶姬妾的,有能力意愿将人赎回来的,国家会给补偿。有一次子贡赎了人,回到鲁国,却拒绝了这份补偿。
子贡肯定认为这只是小事儿,自己能承担,无需国家补偿。当时的确有许多人称赞子贡,但是孔子却批评了他。
因为如果子贡不要钱,得到了好的名声。那么就算后面有人想要赎人,也不好意思索要补偿。有能力的还好,不能承受的宁愿不赎人,也不想被人批评品德。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人不愿意在外赎回鲁国人,而使得更多的鲁国人受到欺凌。
子贡听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孔子越发敬佩。同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孔子用他的智慧,赢得子贡的尊敬和支持。
相关文章
-
商鞅的生平经历,商鞅为何成为秦国功臣?
商鞅是卫国国君之后,姬姓公孙氏,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受封于商地,故称商鞅。一个卫国 ... -
春秋四大刺客豫让简介,豫让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气节,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 ... -
春秋四大美女之息妫,息妫一共有几任丈夫?
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这句话用来形容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妫是 ... -
苏秦悬梁刺股,苏秦苦读拜相
苏秦是战国联纵双名士之一,名留千古。可是苏秦早年却因为潦倒而受到家人的鄙夷,致使他刺股 ... -
苏秦一己之力说服六国联合,关于苏秦的评价
苏秦是战国时期以擅长游说君主出名的政治人物。他的老师是春秋战国时期颇为有名的鬼谷子,学 ...
相关推荐
-
《一代名相陈廷敬》明珠是什么结局?他和索额图谁能笑到最后?
《一代名相陈廷敬》大结局中,权倾朝野,党羽众多的明珠被康熙亲自审问,最后被贬去一切官职 ... -
金日磾儿子为何成为汉武帝弄儿?这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元狩二年的夏天,在春天收获匈奴人的祭天金人之后,霍去病又再次率兵攻打祁连山,与匈奴浑邪 ... -
杨秀清有没有儿子?杨秀清东王爵位由谁继承了?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中一位十分出色的领导人,后世人常常称赞他为天平天国中大字不识的军事天才 ... -
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简介,奕劻是怎么死的?
清朝入关之后,曾经降清的汉臣有功劳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异姓不 ... -
李景隆为何被称为朱棣内应?朱棣为何看不起李景隆?
公元1398年从微末起义,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去世。因为太子早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