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先秦各种语言文字的共性有多大?
1.秦系文字。平王东迁之后,将西周故地封给秦国,所以秦文字完整地继承了西周文字。加之秦国在文化上低于东方六国,文字的发展少有发挥,也完整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体系。所以学界往往周秦并举,秦系文字有时也称作周秦文字。这一体系随始皇帝“书同文”而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秦系文字。
2.楚文字。由于楚地水网密布,地下水系发达,楚地墓葬往往完全浸泡在水中,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简帛。竹简这东西,要么泡在水里隔绝空气,要么在西北大漠的干燥环境下还能保存下来,中原地区不干不湿,汉晋尚有发见,如今尽已朽烂,无从得见。所以现在看到的竹简,主要为楚简和汉简以及少量秦简,由于汉简不属于古文字材料,楚文字就成为当前战国文字研究中材料最为丰富的一系。楚人浪漫,有点像现在的法国人,所以楚文字简省较多,字形飘逸,在战国文字中独具特色。
3.三晋文字。韩赵魏原是晋国家臣,故世称三晋。三国文字同宗同源,虽有小异,不害大同。
4.齐文字。主要是齐鲁两国的文字。齐鲁两国地缘相接,文化相近,历史上往来密切,所以两国文字也基本同源。
5.燕文字。即燕国文字。发见较少,主要为玺印、泉币。
6.中山文字。中山国属狄人鲜于部,嵌于燕晋之间,后为燕赵之间,一直被中原诸夏视为心腹大患。中山国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姓姬姓,参与过合众伐秦。现在所见中山文字为中山王青铜器,战国时代,各国铸器己少有铭文,唯有中山王器上铸有大量铭文,字形风格也与春秋金文接近。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国文字虽有差异,但并没有到无法辨识的程度,毕竟都是从西周文字同源发展而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形改换。如楚文字中“馬”、“爲”等字,将下边表示动物四肢的部分,简省为两横。
2.同形异读。如“箸”字在秦文字中表示筷子的箸,在楚文字中表示书写的书。
3.另造新字。如楚文字中有一个字,上羽下能,是数字一的异体字。这样的字极为少见,屈指可数。
相较于各国文字的不同,一国之内的异写也非常的复杂,有时甚至超过了国际间的差异。总而言之,战国时代是一个用字混乱,极不规范的时期。
尽管文字分化,用字混乱,但不同文字体系所记录的语言却是相同的。当时虽然方国之言迥异,但雅言一直作为通用语。《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他老人家居家过日子说的大概是鲁国方言,但讲解经书,执行礼仪,一定是用雅言。战国时,虽王室衰微,各国之间仍以雅言为通用,士大夫在正式场合说话用雅言,著书立说当然也用雅言。
因此,百家诸子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口中所言,笔下所写,虽间或有方言词语混入,但总体而言,还都是当时的普通话,各国文字虽有不同,但彼此阅读并无大碍,所以,在“书同文”之前,是不需要彼此翻译的。
而且所谓“书同文”,也只是规范了汉字形体的书写,取缔了大量并存的异体字,并没有规范汉字的使用,秦汉时期,同一字形不同地区用作不同音义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关文章
-
战国后期各国为什么不联合抗秦
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地的人才纷纷前往各国,企图游说君王任用 ... -
战国后期各国有多少人口
《帝王世纪》: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有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这里推测战国后期 ... -
战国时期名声显赫的君王最终却被活活饿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倾一国之力娱乐帝王,帝王本该丰衣足食。然而,一 ... -
中华上下五千年,只出一个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祖籍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 ... -
为何六国合力打不过一个秦国?秦国靠什么打败了六国?
在战国时期,秦国渐渐强大起来——不仅军事实力雄厚,地理优势也明显:据有关中,控制着函谷 ...
相关推荐
-
战国后期各国为什么不联合抗秦
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地的人才纷纷前往各国,企图游说君王任用 ... -
战国后期各国有多少人口
《帝王世纪》: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有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这里推测战国后期 ... -
战国时期名声显赫的君王最终却被活活饿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倾一国之力娱乐帝王,帝王本该丰衣足食。然而,一 ... -
洪秀全的妻子是谁?他妻子为何不是正宫王后?
洪秀全是清末一位著名人物,正是他领导了晚清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起义。这场 ... -
王娡的妹妹生了几个儿子?她为何没当上皇后?
王娡是汉景帝的皇后,也是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在成为汉景帝的女人之前,实际上早就嫁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