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汉朝修建长城的原因

日期:2022-01-10   来源:网络

长城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腹地,但是后来一般修建在北方边境用来抵挡游牧民族的进攻,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长城的防御作用。汉长城是汉朝与匈奴关系的产物,汉武帝为了图制匈奴,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汉长城向西向北大大延伸,以墙壕为核心、以城障亭隧为辅助,在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保护丝绸之路并加强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原因剖析

七国之乱平定后,西汉算是基本解决了内部忧患,而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更是让西汉政府的经济在汉初七十年飞速增长,到了汉武帝即位后,“府库充盈,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而此时的匈奴在威服周围诸国后,弊病开始显露,面对敌我实力对比的转换,怀有山河之志的汉武帝肯定不安于现状,汉匈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武帝奉行的对外扩张政策由于有财力作为支撑,再加上卫青以及霍去病等将领对战术形式的创新,汉朝军队对匈奴多次主动出击,而长城的修筑也伴随着汉军的军事胜利向西、向北拓展。元朔二年,卫青取得河南地以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而之后出于隔绝羌胡的需要,也开始修建河西长城。随着匈奴右地的被占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还掀起了修筑长城的高潮,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南下,保卫西北通西域的路线。

汉军一路凯歌,那么为什么还要修建长城防御,这岂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匈奴虽然退却,但是基本实力还在,而汉武帝以武力开边后,修长城固守,并且设郡县移民实边,无疑才能稳固对于当地的统治。

正是由于长城的重要性,汉武帝在西、北两个方向上修建的长城早已超出秦长城的范围,它伴随着汉朝的军事胜利不断向匈奴的势力范围挺近。长城的修建,不仅可以减少匈奴对于北部边境的劫掠,甚至还能形成对于匈奴的压制,使其迫于压力而后撤。对于汉军来说,长城不仅是防御性的工程,更是匈奴的腹心之患。

众所周知,河西走廊是农牧交错区,而匈奴占据之后,便能从此地源源不断地获取补给。如果汉朝被匈奴压制在河西走廊,不仅会丧失西域以及丝绸之路,还必须正面面对匈奴的进攻,因此要不断的修建长城。当有了长城之后,匈奴不仅南下困难,包括西域在内的所有资源匈奴都不能取得,而正是因为长城对于匈奴的封锁,匈奴也不能和羌胡策应,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长城的意义不仅在于防御,更是能让汉朝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资源,并以此来限制匈奴的发展,在汉军不断地武力打击下匈奴必然失败。

西汉长城的作用仅仅是防御吗?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长城仅仅是一座高墙连成,亦或是地图上的一条长线。实际上,长城及其附属设施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包括预警、防御乃至于经济封锁,都是针对游牧民族的军事特点而设置的。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王朝,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历经几十年的较量,长城之盾的作用也在那个时代达到了高潮。

首先,长城的作用自然在于防御,塞垣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也是阻挡游牧民族进一步深入内地,遏制其攻势的主要设施。长城的修筑原则是因险制塞,这样能最大发挥长城的防御性,当游牧民族来犯时,位于防线上的烽燧便能起到预警的作用,“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为军队集结以及人民的转移争取时间。

长城是城墙的延伸,长城沿线也修起了一系列的城,汉人称其所筑防边城为障。匈奴骑兵来去迅速,每遇匈奴犯边,汉军如果从内地郡县发兵,往往会因行动滞后而贻误战机。为了方便兵力的集结,汉朝在城障中屯兵,少则数十,多则数百,遇有匈奴入寇,便可以与塞上亭隧和其他城障之间互相呼应以迎敌。

武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汉匈争夺的焦点,“攘之匈奴于幕北,建塞檄,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外城便是长城的复线。正是因为汉匈之间在此地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汉朝为了守护住这片土地,在长城中段修建了三条复线,而匈奴自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冲垮这三道由汉军把守的防线,再也没能拿下河西走廊。

当汉军夺取一地并修筑长城后,这时绵延万里的长城便起到了经济封锁的作用。前文我们讲过,由于草原生存环境的恶劣,游牧民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不强,再加上游牧经济的单一性,不得不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当横贯东西的长城连接之后,游牧民族很难从长城内获取资源,不免会在大规模战争后损失惨重,向农耕民族求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汉朝美食介绍
下一篇:汉朝能打败匈奴的原因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