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
西晋首富石崇生平简介,石崇是怎么死的?
西晋开国元勋石苞有六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石崇因为出生在青州,所以小名叫齐奴。临终前,石苞留下遗嘱,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五份,全给了石崇的五个哥哥们,反倒是最小的石崇,一个铜板也没有得到!
石崇的母亲急坏了,哭着跪到石苞的病床前,老爷,给我们娘俩一条生路吧!石苞态度十分坚决,始终不答应分给石崇财产,见曾经的枕边人哭得太惨了,他解释了一句,放心吧,这个孩子将来不会缺钱的。说完这句话,石苞安心的闭上了双眼,就这样去世了。
为什么石苞不肯给石崇遗产呢?不是说家里的老幺总是最受父母长辈疼爱的吗?石崇的母亲也是很多年后才明白了丈夫的那句话。
石崇没有怨恨父亲狠心,而是勤奋好学,名声在外,后来官拜城阳太守,被封安阳乡侯。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很欣赏石崇的才能,又因石崇乃功臣的后代,便更加器重他。到了晋惠帝司马衷统治时期,石崇因为劝谏惠帝被外调到南方去了。
一般来说,京城官员被外放,毫无疑问就是被“流放”了,会过得越来越差,除非立了大功,否则难以调回京城。可是石崇却把外调的日子过得滋润极了。毫无疑问,石崇是聪明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聪明有才,更是胆大包天。外西晋首富石崇生平简介调做荆州刺史的时候,石崇竟然带人抢劫过往的商客,以此获得巨额财物,并运用这第一桶金发家致富,说他是晋朝的首富也不为过。
据《世说新语》等书记载,石崇家的厕所都修得无比豪华,比总统套房还牛逼,不但备足了香水、香膏这等奢侈之物,里面还有十多个打扮美艳的女仆伺候更衣。石崇府中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上了厕所,出来就必须换一身衣服,因为,臭了!好多人到石崇府上做客,都不好意思上厕所,一个两个都憋着呢!
《耕桑偶记》中还记载了,有一次,外国向晋朝进贡了一批精美的火浣布,晋武帝非常高兴,特意用这批布做了一件衣服,穿着到石崇府上去炫耀。石崇穿着普通衣衫站在大门口笑着迎接晋武帝,但是,他却让府中的五六十个奴婢都穿上了火浣衫,并吩咐她们站在他的身后。晋武帝高高兴兴的来,结果跟斗败的公鸡一样铩羽而归。
为什么石崇的胆子敢和皇帝叫嚣?因为他,有钱!任性!
石崇一开始没和晋武帝斗富,他斗的是晋武帝的舅父王恺。谁知道晋武帝也来趟这趟浑水,暗中帮助王恺,他悄悄给了王恺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王恺把这颗珊瑚树拿到石崇面前炫耀,拽的不得了,可石崇却手拿一柄铁制的玉如意轻轻敲了珊瑚树一下,这珊瑚树就当场碎的不要不要的。王恺气得跳脚,质问石崇,你这家伙是不是故意的?你嫉妒我的宝物!石崇傲娇极了,好啊,我现在就赔给你!说完就让人从库房搬来六七棵三四尺高的珊瑚树,王恺当即傻眼!
还记得暑假的《楚乔传》中的劝酒斩美人吗?剧中楚乔的大姐汁湘曾被宇文怀当做劝酒的美人逼迫宇文玥喝下毒酒,如果宇文玥不喝,那就杀掉汁湘。这件事石崇也做过,说不定石崇就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每次他邀请大家来喝酒,都会给每个客人都安排一个劝酒的美女,要是这位客人不肯喝酒或者没有喝光,美女就遭殃了!
石崇富可敌国,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斗不过朝廷上那些人,他的宠妾绿珠被司马伦党羽孙秀看上了,索要未果以后,石崇被扣上了乱党的帽子,三族全灭。
相关文章
-
司马干的生平简介,司马干是怎么死的?
《军师联盟》里刘涛所饰演的张春华被网友戏称为“春小太岁”,剧中的张春华与司马懿夫妻恩爱 ... -
《延禧攻略》历史上真实的裕太妃,裕太妃到底怎么死的?
《延禧攻略》故事的开始,就是魏璎珞入宫。而关于她的入宫,随后也为大家揭晓是为了查询姐姐 ... -
才女苏蕙简介,苏蕙的《璇玑图》为何能称之为千古绝唱?
古代有很多才女,但从没有一个才女能像苏蕙这样,她作的《璇玑图》堪称千古绝唱,从古至今还 ... -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会被两位千古名相嫌弃?
桓温是东晋权臣,全盛时期手握数十万雄兵,掌控半数以上国土。桓温一生功绩,始于平定成汉, ... -
王敦囚禁司马睿之后为何不下杀手?这其中有何隐情
司马睿当“囚徒”的日子,整个司马氏完全被打翻在地,王敦只需要补上最后一刀时,却停手了。 ...
相关推荐
-
金日磾儿子为何成为汉武帝弄儿?这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元狩二年的夏天,在春天收获匈奴人的祭天金人之后,霍去病又再次率兵攻打祁连山,与匈奴浑邪 ... -
年羹尧两个妹妹分别是谁?妹妹们结局如何?
年羹尧是雍正初年权臣,深受雍正帝宠信,在雍正初年可谓权倾一朝。年羹尧是历史名人,他的妹 ... -
李景隆为何被称为朱棣内应?朱棣为何看不起李景隆?
公元1398年从微末起义,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去世。因为太子早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 ... -
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简介,奕劻是怎么死的?
清朝入关之后,曾经降清的汉臣有功劳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异姓不 ... -
王莽长女孝平皇后简介,孝平皇后怎么死的?
王莽和霍光是西汉两位著名的权臣,而后世经常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评价。霍光在王莽之前,忠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