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七下西洋的郑和,打仗有多厉害?
1405年7月,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从苏州刘家河起航,前往东南亚沿海国家“宣德化而柔远人”。
这是一次和平之旅,不过对于“马背天子”永乐皇帝来说,“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的理念已深入骨髓。所以,他要选一位既有政治手腕、又有军事才能的亲信大员来担当指挥船队的重任。
在中国历史上的太监群体中,郑和是很特殊的一位。他10岁时被明军掳掠至南京,忍受人生最大的屈辱和伤痛,成了太监;此后,在蓝玉、傅有德军中历练了几年,便被分配去伺候燕王朱棣。
长大成人以后的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没有半点太监猥琐柔弱的样子。以至于有相士评价他“虎颔燕领,铁面剑眉”,是“兵权万里”之相。
但是,光长得仪表堂堂,在朱棣眼里是远不够的,要想出人头地,得真有两把刷子。
靖难之役建奇功
郑和的机会很快就来了,那就是靖难之役。
1399年10月,建文帝的征北大将军李景隆乘朱棣出征大宁,领兵十万围攻北平。形势危急之下,北平城中的妇女、燕王府中的内侍都被动员起来参加守城作战,郑和也是其中的一员。
李景隆没能攻下北平,朱棣回师,与前者在郑村坝大战。北平城中的军队也“鼓噪而出”,夹击李景隆,将其军队彻底击溃,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人,取得了对建文帝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尽管此战中郑和只有25岁,不过是个无名小辈,但他在守城和击破李景隆大营作战中“出入战阵,多建奇功”,给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棣登基之后,论功行赏,赐他“郑”姓,升职为仅次于司礼监太监的内官监太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信之。”
在出任“钦差总兵太监”、成为大明出使西洋船队的指挥官之前,郑和没有受过专业的航海或者舰队指挥训练,但这没有不妨碍郑和在海上发挥军事才华。
传奇海盗陈祖义
郑和要对付的第一个目标,是海盗头子陈祖义。
陈祖义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广东潮州人,由于在洪武年间犯了罪,举家出逃,当了海盗。陈陈祖义后来又投奔旧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巨港)的渤淋邦国,成为一名将军。
渤淋邦国王死后,陈祖义自立为王,继续从事海盗本行,盘踞马六甲海峡,鼎盛时期手下曾有数万海盗,势力范围远达日本。
有意思的是,身为国王的陈祖义曾经向大明朝纳贡称臣。不过他纳贡的方式也很特别,贡船出发的时候是空船,一路劫掠过去,抢到什么,什么就是“贡品”;回程的时候再一路抢掠回来,两不落空。
时间长了,把戏被人识破,陈祖义索性连明朝使臣的船队都敢抢,甚至还袭扰、攻陷过50多座明朝沿海城镇,弄得朱元璋悬赏50万两白银要他的脑袋。
旧港地处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各港口之间航线的枢纽位置,郑和要履行自己的使命,不论是招抚还是进剿,陈祖义这颗钉子肯定是要拔掉的。
更多>>(接下文评论)
相关文章
-
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航海外交事件,据史书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随行有士 ... -
王承恩:陪崇祯皇帝殉节煤山的明末最后太监
李自成把北京的皇城围成了一只庞大的铁桶,眼前,大明朝廷就要咽气儿了。最可怜的是,刚愎自 ... -
土木堡之变:明朝首席太监王振的高调“作死”操作
在中国古代史里,太监扮演的角色大多臭名昭著。信手拈来,诸如魏忠贤、刘瑾等,均可响当当 ... -
李景隆为何被称为朱棣内应?朱棣为何看不起李景隆?
公元1398年从微末起义,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去世。因为太子早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 ... -
明朝三才子:解缙、杨慎、徐渭
解缙,19岁中进士,深得朱元璋赏识,永乐朝主持《永乐大典》撰修,45岁时被丢在雪地冻死;杨 ...
相关推荐
-
东汉的军事实力
在中国历史中,几乎每一个朝代灭亡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大多数情况都是国家经济以及综 ... -
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航海外交事件,据史书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随行有士 ...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军事成就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 ... -
王承恩:陪崇祯皇帝殉节煤山的明末最后太监
李自成把北京的皇城围成了一只庞大的铁桶,眼前,大明朝廷就要咽气儿了。最可怜的是,刚愎自 ... -
土木堡之变:明朝首席太监王振的高调“作死”操作
在中国古代史里,太监扮演的角色大多臭名昭著。信手拈来,诸如魏忠贤、刘瑾等,均可响当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