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探秘明朝如何造就“爱经伦”的皇子和太监

日期:2019-03-04   来源:网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没有太多的学识。俗语说,缺什么补什么,在这位草根皇帝的英明领导之下,昔日的大明朝上启皇子,下至太监,开始了一场热热闹闹的经籍刊刻工程,由此为后世留下了备受藏家珍视的“藩刻本”和“经厂本”。

众藩王刊刻传世珍品“藩刻本”

藩府刻书是明代版刻中的一大亮点。

据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分封同姓的制度,将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这些藩王俸禄优厚,还握有兵权。然而自燕王朱棣发兵靖难夺取皇位后,中央深知藩王统兵之害,便采取种种措施,削夺兵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如不许在京任官,不许应试科举等等,迫使藩王远离政治。于是,藩王们沉湎于琴棋书画,有的利用自己充裕的财力和丰富的藏书,刻书传世,即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明王朝先后封王60余个,其中一半以上曾经刻书。比较著名的有蜀藩、宁藩、周藩、吉府、辽府、赵府、德府、鲁府、晋府、徽藩、楚藩、郑藩、潞藩10多个藩府。

宁藩献王朱权乃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洪武十一年(1378)封王,就藩大宁,永乐中迁南昌。他天资聪颖,好古博学,既通经史,又旁通佛道,对音乐戏曲尤有研究,著有《太和正音谱》,是音乐史名著。后人曾编著《宁藩书目》1卷,记录刻书多达137种,由此可见藩王刻书之一斑。

下面我按时间顺序举几个藩府刻书实例。

永乐年间,周藩刻《普济方》;

洪熙元年(1425),宁藩朱权刻《臞仙神奇秘谱》3卷,琴谱,海内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正德十年(1515),吉府刊《新书》;

明秦藩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嘉靖八年(1529),辽藩刻《东垣十书》;

嘉靖十二年(1533),周藩刻《诚斋集》4卷、新录1卷(牡丹百咏、梅花百咏、玉堂春百咏各1卷,周藩宪王朱有燉诗文集,刊刻距去世已近百年);

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在西安刻《史记》,以黄善夫本为底,与王延喆所刻同出一源,刻印俱佳;

嘉靖十四年(1535),徽藩刻《锦绣万花谷》;

嘉靖十六年(1537),晋藩刻《元文类》;

嘉靖十七年(1538),周藩刻《金丹正理大全》;

嘉靖二十三年(1544),蜀藩刻《栾城集》;

嘉靖三十年(1551),徽藩刻《词林摘艳》10卷,写体上版;嘉靖四十四年(1565),鲁藩刻《抱朴子》。这两者都是藩刻本中的佼佼者。

嘉靖年间还有赵府味经堂刻《书传会选》、《严氏诗辑》,赵府居敬堂刻《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赵府冰玉堂刻《六臣注文选》;

万历元年(1573),益藩刊《玉篇》;

万历二十四年(1596),郑藩刊《乐律全书》。

藩府刻书,兼具官刻和私刻性质,时间长、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所以,受到后世藏书家珍视。

                               

明秦藩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

明代宦官刊刻“经厂本”

    提起宦官,人们多无好印象。但明代宦官在印刷史上做了件有益后世的事,就是刻印诸经,史称“经厂本”。

    司礼监是明初设立的十二监之一,其地位最高,在十二监中为第一署。司礼监首长与宰相地位相等,可见其势力之大。司礼监下设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汉经厂专刻经史子集四部汉文书籍,番经厂刻佛经之类,道经厂则刻道藏。后人多将司礼监所刻之书称为“经厂本”。“经厂本”特征明显,黑口、白纸、赵体字,颇具元刻本遗风;书品宽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初印本卷首多钤有“广运之宝”的红色方印。它纸墨上乘,装潢讲究,形式虽然美观,可惜主事者多为太监,文化程度不高,故校雠不精,后代藏书家不甚重视,文献价值并不高。但时至今日,历经四五百年,其历史文物价值却不容忽视,亦当以善本视之。据我所知,有这么几部:

    正统十二年(1447)的《四书章句集注》(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传》、《五伦书》、《礼记集说》。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明建文帝手下的才子们如何变节投明成祖朱棣
下一篇:大明崇祯皇帝最后的日子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