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明朝皇家举办选秀花了多少钱

日期:2021-07-06   来源:网络

明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的县令叫沈榜,是个有心人。他利用衙署中的大批第一手资料,编纂了一本《宛署杂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该县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资料。尤其是两卷“经费”、把宛平县一年的例行财政支出不厌其详地罗列出来,是一篇极为透明的政府财政“流水账”。

这里要说明一下,那时的宛平县,并非今天北京卢沟桥头那座小小的宛平城。在明代,北京称顺天府,城区及近郊只划了两个县(叫“附郭县”),即大兴县和宛平县。全城以前门、天安门、钟鼓楼为中轴线,轴以东的东城、崇文以及城外朝阳的一部分,统归大兴县;轴以西的西城、宣武以及城外海淀、丰台的一部分,统归宛平县。两县各占半个北京城,两县知县无异于半个“京兆尹”。

京兆尹不好当,因为不但要管理京城的百姓(主要是税收、治安等),还要为皇家及中央衙门服务。看看《宛署杂记》“经费”下的“子项目”:“坛壝、宗庙、陵园、行幸、宫禁、内府、各衙门、乡试、会试、殿试、乡会试武举……”也就是说,每年京城各坛庙及皇陵的祭祀费用、中央各衙门的办公用品,还有在北京举行科举考试的组织经费等,都要由宛平、大兴两县共同承担。

差使有大有小,小差使只需十几两银子。如天坛的“圜丘冬至祭”,宛平县只需预备五十束“苇把”,二百斤“烧香木炭”、十五两灯油以及一百斤木炭,连同运送的“脚钱”,总共才十七两四分五厘银子。若按一两银子合人民币300元计算,,仅合今天人民币5000多元。

而大宗开支,则要几百两、上千两。如宛平每年都要跟大兴县共同分担宗庙的祭祀开支,十二个月的费用加起来,宛平的支出是白银四百五十两,约合13.5万元。至于三年一届的“会试”,宛平要担负将近一千两银子,相当于30万元。

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差事。如万历十九年,因宫中的“皇长子”及“长公主”都已成人,缺少役使人员,需在京城两县遴选三百名宫女。选拔活动由礼部主持,应选者多达数千人,集中在两天内选验。而宛平、大兴两县负责提供场地、交通工具及人员服务。

按理说,这样一场规模颇大的“选秀工程”,正是各级官吏乘机揩油、大饱私囊的好机会。那么宛平县到底支出了多少银子呢?

首先是派遣了“打扫夫二百名,每名银三分,共银六两”(也就是每人工钱9元,总计1800元)。再有就是搭了几座临时性的席棚,饰以彩绘——毕竟有关皇家的威仪脸面。搭棚一共“用席二百余领”,用后拆下,已是损坏大半。

部分建材(如木料杉篙之类)是租赁的,最终“约给价、赁价银三两”(也就是建材部分连损耗带租赁,花了900元)。此外还有各种颜料、水胶、油匠工钱等,一共是一两一钱四分银(350元)。另有“察院礼部会选女子小饭(相当于“盒饭”,是给都察院及礼部官员预备的便餐),银一两”(300元)。加上宫中所派女官乘坐的十乘大轿、三百宫女各坐一乘小轿,都是租赁来的,租价一共三两银(900元)。

总的算来,宛平县共出银十四两一钱四分,约合今天人民币4300元。当然,大兴县也要出同样的一笔,两县加起来,还不到一万元。

其实古代的官吏还是相当能干的,替皇家办差,也是精打细算、能省就省。当然,并非所有官员都能如此廉洁,这位沈知县撰写此书的目的,正是要给后任官员立个标杆,使其无法在类似差事中揩油、做手脚,也便于上级考核及舆论的监督。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为何土木之变也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他应该怎么做?
下一篇:明朝时期的故宫是什么样的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