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评价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王玄策灭天竺的意义?
公元648年4月的一天,大唐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率领的使团队伍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竺。远处已能隐约看到天竺国的军队,衣着华丽、策马而来。对他们,王玄策是熟悉的。早在四年前,他就作为副使来过中天竺,觐见过戒日王陛下。
那一次大唐使团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但是这次天竺官兵面色凝重,手放在了腰间的长刀上。
不好!王玄策心中暗叫。
已经晚了,人多势众的天竺士兵纷纷抽刀,将使团包围,短暂交手后,包括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在内,所有使团人员悉数被擒,他们携带的大量贵重礼物也被抢掠。
原来早在使团旅行的途中,中天竺横遭突变——戒日王在恒河沐浴时溺亡,国内局势大乱,戒日王的大臣阿罗那顺乘机篡位自立。他自知得位不正,担心周边的强国,特别是与戒日王友好的大唐干涉,索性一不做而不休,袭击了唐朝使团。
使臣怒目,借师问罪
严峻的形势摆在王玄策和蒋师仁面前。但最终,他们竟能逃出生天。但无论是两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两人是如何逃脱囚笼的。
不管怎么说,此时的王玄策完全可以沿着来路返回长安,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要对背信弃义的天竺叛臣兴师问罪、讨还尊严。
主意打定,王玄策便和蒋师仁再次爬冰涉雪,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求助。此时吐蕃统一不久,实力强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已经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两国关系正在蜜月期。
松赞干布当即答应派精兵千余归王玄策调遣。王玄策转而又来到吐蕃邻国尼婆罗,鼓动唇舌借来七千骑兵助战。二人还传檄周边各小国,旬日之间就建立起一支万余步骑组成的多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奔天竺而来。
大唐联军与天竺军队大战于茶镈和罗城,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取得了斩首三千级,溺死万余人的重大战果。王玄策遣副将蒋师仁乘胜追击,一举将阿罗那顺本人擒获。
残余敌人负隅顽抗。蒋师仁再次进攻,俘获阿罗那顺王妃、王子及余部12,000多人,杂畜3万,580多座城邑望风而降。
面对大唐联军一连串的胜利,东天竺国深受震动,赶紧给联军送来牛马三万匹,此外弓箭、刀矛、宝缨络等物不计其数。迦没路国也为联军送来奇异宝物和地图,对大唐俯首称臣。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王玄策几乎以一人之力,取得了征伐中天竺的最终胜利,大唐王朝在天竺和南亚的威望,也达到了一个新顶点。一雪前耻的王玄策没有在天竺过多停留,他将叛首阿罗那顺关入囚车,带着俘虏和珍宝返回大唐。
在长安宫城,听完了王玄策的汇报,唐太宗才知道在绝域万里之地,还发生这样一场因使臣被劫引发的多国战争,而且取得了胜利,这让他龙颜大悦。
阿罗那顺的结局不得而知,但无论斩首,还是囚禁,都无关宏旨。王玄策则被唐太宗擢升为朝散大夫,登上了仕途和人生的顶点。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无论对王玄策还是唐太宗,这句话都恰如其分。
除了战俘和珍宝,王玄策还带来一名印度方士,这正中希望长生不老的唐太宗下怀。由于服食这个方士修炼的丹药,中毒日深,唐太宗次年就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继位的高宗对修炼飞升之事深恶痛绝,王玄策自然受牵连。虽然并未获罪,但他的仕途也走到头了。高宗朝,王玄策又一次出使天竺,从此便湮没无闻。他平定中天竺的功业,也最终只剩下零星史料、只言片语。
尽管如此,王玄策“一人”平定中天竺,将大唐无远弗届、声震寰宇的威望定格在历史永恒的瞬间。
更多>>(接下文评论)
相关文章
-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其词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 ... -
唐太宗时期的外交状况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 ... -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尊重其习俗 ... -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政策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 ...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军事成就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 ...
相关推荐
-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其词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 ... -
唐太宗时期的外交状况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 ... -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尊重其习俗 ... -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政策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 ...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军事成就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