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焦点

第五期:一位影响了历史的人物:佟养正

日期:2019-03-08   来源:网络

第五期:一位影响了历史的人物:佟养正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佟养正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情况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一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奸,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他有一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叫做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而佟图赖的儿子也混得不错,一个叫佟国纲,战功显赫,跟康熙西征噶尔丹时战死;另一个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说一不二,人称“佟半朝”。

这位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男人–康熙。其中一个虽没生儿子,却很受宠信,后来宫中有个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给她抚养,直至长大成人。所以这个孩子认其为母,他名叫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

再说佟国维还有个儿子,和雍正相交很深,关系一直很好,后来还为其继位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因为雍正的养母和隆科多为一母同胞,所以雍正见到隆科多时,总要叫他“舅舅”。

佟养正的后世子孙大致如此,还有若干皇后、贵妃、重臣,由于人数太多,不再一一陈诉。

顺便说一句,他的弟弟佟养性也还值得一提。这位仁兄投降后金之后,领兵与明军搞对抗,结果被一个无名小卒带兵干掉。这个无名小卒因此飞黄腾达,当上了总兵,成为边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后来这位毛文龙由于升了官,开始飞扬跋扈,不把上级放在眼里,结果被领导干掉了,这位领导叫袁崇焕。再后来,袁崇焕又被皇帝杀掉了,罪名之一,就是杀掉了毛文龙。

佟养正,本名佟养真,因避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之名,清代史籍改称其名为佟养正,康熙帝太姥爷。他原本是明朝的军官,但因为在与后金的一次战役中失败后,他便和弟弟佟养性投靠了后金,并成为后金的开国元勋。

有清一代,有“(狼)郎一窝、佟半朝”之说,意思就是官员、贵族当中,姓佟的和姓郎的为数众多。姓郎的,就是“钮钴禄”氏。民国以后,满族姓氏也汉族化了,赫舍里氏就称自己姓赫,瓜尔佳氏就称自己姓关。钮钴禄氏的人要么说自己姓郎,要么说自己姓钮。去年出国旅游,同行者中有一女士姓丑,笔者好奇,一问,原来是满族,姓钮钴禄氏。钮钴禄,满语是“狼”。

清朝为什么姓郎的多?因为这个姓氏出了几个皇太后。乾隆皇帝的母亲,娘家就是钮祜禄氏,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也是钮祜禄氏。

姓佟的不是满族,而是汉族。凡是加入旗籍的汉族,都在汉姓后面加一“佳”字。如赵佳氏。所谓“佟半朝”,首先是一些佟姓汉人较早地归附了后金。比如佟养性。佟养性和他的哥哥佟养真是辽东商人,早年向后金“潜输款”,后来携带家属归附了努尔哈赤。由于很受努尔哈赤的信赖,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一个女儿给他做了妻子。佟家也把自己的女儿给了努尔哈赤,做了元妃,并为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就是代善,四大贝勒之首,皇太极时期被封为和硕礼亲王,努尔哈赤死后,支持和辅佐皇太极的重要力量之一。佟养性的儿子还有扈尔汉,被努尔哈赤收为义子,并为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之一。

佟养真曾以从征辽阳有功,被授为游击世职,后以身殉职,其子佟图赖袭职,官至都统。佟图赖的女儿是顺治皇帝福临的妃子,康熙皇帝的生母,后来被封为孝康皇后。佟图赖被赠为一等公。佟图赖的长子佟国纲,曾和索额图一起与俄罗斯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后来在讨伐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是阵亡。佟图赖的次子佟国维,官至领侍卫大臣、议政大臣,佟国维的女儿为康熙皇帝的孝懿皇后,也就是雍正皇帝的母亲。佟国维的儿子就是那个宣布康熙遗诏、帮助胤禛登上皇位的科隆多。因为自恃有功,又是皇帝的舅舅,科隆多在雍正初年总理朝政,乘机广结党羽,权倾朝野,后来被雍正治罪,死于禁所。

这样看,从努尔哈赤、顺治、康熙,佟家出过至少三代皇妃,是清朝皇帝的亲家,难怪佟家辈辈出做官的。“佟半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佟姓从佟国纲时期改入满族。然而从扈尔汉到科隆多,名字已然完全满族化,看不出他原来姓佟、是汉族之后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巨无霸”其实是人名:复姓巨毋 因身材壮硕名“霸”
下一篇:“龙凤呈祥”一词被误解千年:凤原本不存在性别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