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焦点

中国古代是如何选择“陪都”的?

日期:2017-07-28   来源:网络

清朝陪都盛京沈阳故宫内的“大政殿”,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

环抱护卫型“多京制”——

北宋设“四京”

辽实行“五京”制

北宋的首都为汴州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市,时称“东京”。宋初仍实行隋唐的“两京制”。赵匡胤(太祖)即帝位后,设陪都西京,与东京相对应。需要注意的是,北宋的西京并不是唐时的长安城,而是距宋祖陵所在巩义较近的唐东京洛阳。

此后,北宋又设立了南京应天府和北京大名府两个陪都。应天府和大名府,一南一北,故称“南京”、“北京”。这样,北宋都城实为“四京制”。

北宋时,南京的政治地位很高是缘于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恭帝时领宋州归德军(今河南商丘境内)节度使,在境内的陈桥镇策动兵变,夺取帝位,史称“陈桥兵变”。赵恒(真宗)当皇帝时“思显先烈”,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升归德军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应天府为南京,成为陪都。

与宋一样,中国北方的辽、金也实行了“多京制”。以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例,前期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境内)为首都。先设辽阳(今辽宁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重设幽州(今北京西南)为南京,称燕京;再设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又以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南)为中京,形成了各有分工,功能齐全的“五京制”模式。

解析:宋、辽、金时期,“多京制”开始大流行。多京制又叫“多都制”,在“两京制”出现的东周时期已出现。在封建时代,有两大时期流行多京制,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到宋元时期。第一时期以曹魏为代表,有首都洛阳和长安、谯、许昌、邺城四个陪都。

无论是宋、辽、金、元时期还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南北平衡型“两京制”孕育时期,如金朝和元朝都行多京制,但发挥作用的还是“两京”,如金的上京与中都,元的上都与大都,都是一北一南。

这一时期在都城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当今首都北京的政治功能和地位被发掘了出来,此后以北京为首都的南北平衡型“两京制”成为主流。

南北平衡型“两京制”——

明设南京为陪都

清设“盛京”为陪都

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中国进入了短暂的混战期,元末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今南京即帝位,易名“应天府”并定都于此。

朱元璋(太祖)十分看重都城建设。早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即设开封为陪都(行在),称为“北京”,一度欲迁都于此。后来,又派太子朱标前去汉唐都城所在的关中勘察。朱标回到京师后“献陕西地图”,后因朱标早逝,建都关中的设想作罢。

朱标长子朱允炆(建文帝)当了皇帝后,燕王朱棣(成祖)发动“奉天靖难”。朱棣当皇帝当年(1403年)正月,即设北平为陪都,改称“北京”,改京师为“南京”。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遂开始全面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设南京为陪都,形成了南北“两京制”。

明朝虽然还有中都临濠,但那是到明亡都未建成的一座废都。最搞笑的是,中都后来变身“皇家监狱”,凡皇族有罪之人均发配于此“劳改”。所以明朝是名副其实的南北平衡型“两京制”。

此后代明而立的清朝也以北京为首都,实行南北“两京制”。不同的是,清朝陪都在东北,即被称为留都的“盛京”(今辽宁沈阳)。

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南北平衡型“两京制”流行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平衡型”,是这种一北一南的双都模式中的陪都,已不再有东西控制型双都模式中的同等地位,陪都的政治分担功能弱化,政治象征意义突出。如朱棣称帝后的南京,虽然有完整的机构,但实际上已流于形式。

十四世纪以后,乃至更早点的宋元以后,东部沿海发展加速,海外因素影响加大。中国不稳定因素和护疆压力,由过去主要来自西北、北方,变成来自北方和东南方。明清两朝皇帝都继承了过去“天子戍边”和“都城镇国”之传统,都城实行南北“两京制”显然是一种明智之举。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古代爵位经久不衰世代地位显赫的家族
下一篇:刘禅并非昏庸帝王 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权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