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明代金牙签、金耳挖勺等,俗称“金三样”(江苏南京明沐睿墓出土)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三样东西是齿签、耳挖勺、梳刷……
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
《礼记》:“毋絮羹,毋刺齿。”
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
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
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签,经分析确认为牙签。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描述,这8根牙签最长的6.9厘米,最短的5.8厘米,出土时混杂在骨叉中,包裹于织物包内,放在铜容器上面。考古报告认为,这些骨签或是“一种食具”。但这种结论与其牙签属性并不矛盾,牙签的功能原本就与筷子一样,可以用来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时的骨签就是一种食具,用之剔齿则为牙签。
使用牙签,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直接用手去抠不仅文明而且卫生。古人对如何剔牙是有讲究的,《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这里的“刺齿”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饭时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这与现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签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老人牙齿松动,出现缝隙,吃肉时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签剔除。所以,元赵孟頫《老态》诗称:“扶衰每籍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东汉末名人曹操就喜欢剔牙。据《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还有“牙齿纤(签)”,并将所见写信告诉了哥哥陆机。后来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
牙签除了“剔齿纤”外,还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等多种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称“牙签”,古代牙签应是一种类似于书签的“签牌”,并不用来剔牙。在这些叫法中,魏晋以后出现的“嚼杨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称牙签为“小杨枝”。
嚼杨枝乃佛家叫法。东晋法显的《法显传》有这样的说法:“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剔过牙后,将杨枝做的牙签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长,显然是佛门传奇。
佛门有规矩,把口腔弄干净后才能念经,否则有亵渎佛祖之嫌。据《隋书·真腊传》,真腊国(今柬埔寨境内)僧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似与筷、叉一样,可重复使用,故古代牙签做得非常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三国东吴高荣墓中曾出土一只精美的金牙签,还是两用的,另一端是刷子。
相关文章
-
继秦桧后金朝打入宋朝的又一间谍 潜伏南宋四年才被发现
在古代的战争中,间谍被一再的使用。到了两宋之交的宋金战争时,金朝更是向宋朝输送了一批又一 ... -
秦始皇墓中的长明灯真的是千年不灭吗
为何古墓中的长明灯千年不灭?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世界各地神奇的古墓长明灯,揭开长明灯 ... -
残酷至极 满清十大酷刑之抽肠
满清十大酷刑之抽肠,抽肠十分的简单,而且易行,抽肠最早应该是在明朝使用。小编觉得这种酷 ... -
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 ... -
解读“绿帽子”:绿色何以遭此诋毁呢?
绿色之所以总是在正色之下,这是因为绿本身是由黄和蓝组成的,是间色,古人贵正色而贱间色, ...
相关推荐
-
继秦桧后金朝打入宋朝的又一间谍 潜伏南宋四年才被发现
在古代的战争中,间谍被一再的使用。到了两宋之交的宋金战争时,金朝更是向宋朝输送了一批又一 ... -
秦始皇墓中的长明灯真的是千年不灭吗
为何古墓中的长明灯千年不灭?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世界各地神奇的古墓长明灯,揭开长明灯 ... -
残酷至极 满清十大酷刑之抽肠
满清十大酷刑之抽肠,抽肠十分的简单,而且易行,抽肠最早应该是在明朝使用。小编觉得这种酷 ... -
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 ... -
解读“绿帽子”:绿色何以遭此诋毁呢?
绿色之所以总是在正色之下,这是因为绿本身是由黄和蓝组成的,是间色,古人贵正色而贱间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