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温酒斩华雄的典故中有哪些人物

日期:2022-04-20   来源:网络

温酒斩华雄的典故说的是什么故事?温酒斩华雄的典故怎么来的,温酒斩华雄的典故中有哪些人物?

“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温酒斩华雄典故原文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部分)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也?”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温酒斩华雄的人物

华雄是谁

华雄(154-191),中国东汉末年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据正史记载,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华雄这个角色有较多的发挥,描写华雄为董卓的猛将,自荐抵抗山东地区反对董卓的诸侯联军于汜水关前,他先后斩杀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孙坚部将祖茂、以及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手下潘凤等人,最后关东联军派出关羽与之一对一决斗而被杀。《斩华雄》也成为京剧中的一出著名的剧目。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关羽

关羽(162-220),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为三国当中的“义绝”。

斩华雄为什么要温酒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军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操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喝温酒。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此外,温酒还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人们把这种温酒器叫“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于气候原因,三国时期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略有不同。

南方人用一种极为雅致有趣的酒杯喝酒。据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

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

魏晋不愧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除了充满想象力的碧筒饮,更有巧夺天工的鹦鹉螺杯。现藏南京博物馆的鹦鹉螺杯,高10.2厘米,宽13.3厘米,敞口外撇,纯粹依照鹦鹉螺壳的自然形态制成。看上去,仿佛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像是把头插入翅中酣然睡去的鸟儿。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鹦鹉螺杯。鹦鹉螺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深海和中国的南方海域,它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是极其珍贵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只鹦鹉螺杯不仅美丽非凡,还有藏酒的妙用。原来,鹦鹉螺壳内有许多隔层,隔层间有小孔相通,倒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使人不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无形中,为那些不擅饮酒的人提供了藏酒的机妙。

因其自然天成的美丽,鹦鹉螺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骆宾王的“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的“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都是对鹦鹉螺杯的赞美。

而在北方,人们更喜欢用可以温酒的铜酒樽。曹植的《七启》诗:“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温酒,那热气腾腾的景象。但,为什么“浮蚁鼎沸”呢?

这是因为三国时期,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说到酿酒方法,还有曹操的一份功劳。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一位已故县令的家酿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便将此方献给了汉献帝。后来,这种家酿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倡导了家酿法的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后,横槊赋诗,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当历史的烟云散尽,诗人的吟唱远去,铜酒樽、碧筒饮、鹦鹉螺杯,一件件与酒有关的文化符号,又将我们带回那个到处是酒香、到处见英雄的年代。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叶卡捷琳娜二世真的谋害了彼得三世吗
下一篇:为什么被诛杀的卫太子会复活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