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武承嗣人物生平介绍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侄子。
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周时期,大肆诛杀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庙,请求武则天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
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忧郁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谥号为宣。
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儿子。武则天以天后身份临朝称制,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重用其武氏亲属,贺兰敏之死后,武承嗣从岭南被召回京,授职尚书奉御,不久提拔为秘书监,承袭祖父武士彟周国公爵位。
嗣圣元年(685年),任武承嗣为礼部尚书。不久授其官职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是凭借裙带关系爬上宰相高位的。他身居要职10余年,除了为武氏争权,卖力地制造舆论,排除异己外,没有什么功绩可言。
同年,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后,武承嗣认为“武氏当有天下”。于是,他积极地为提高武氏声威出谋献策,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九月,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武则天不顾宰相裴炎等反对,封其五代祖为王,立五代祀堂于文水。
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承嗣让人在一块白石上,凿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并以“紫石杂药”装饰起来,然后令雍州人唐同泰献给太后。武则天高兴地称之为“天授圣图”。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4卷献上,《大云经》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提主(佛教以人世为阎浮提)。在武承嗣等大搞君权神授迷信活动的喧闹声中,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做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立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追尊其先世祖先为皇帝;追封其异母兄元庆、元爽,伯父反堂兄弟为王;封其侄、侄孙10余人为王。武承嗣被封为魏王,食实封千户,监修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