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苏轼被称为全才的原因
可苏轼毕竟是苏轼,虽然数次被贬,期间的失落伤感之情亦有之,但几乎从未意志消沉,堕落不堪。相反,每次苏轼被贬时往往会有感而发,写出传颂千古的佳作。最有名的当属苏轼被贬黄州时写出来的名作。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期间苏轼公务之余,闲来无事,多次去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又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在黄州的五年间虽是苏轼仕途不如意的时期之一,但却是苏轼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之一。曾被誉为“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说起苏轼,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王安石,一个是司马光。王安石在变法时受到司马光的强烈反对,苏轼一开始站在司马光这边,反对王安石变法,从而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被迫自请出京。数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深受打击,新党们甚至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王安石却不念苏轼与自己政见不同,依然为苏轼求情,他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至于发落地点,就是前文中我所提到的黄州。苏轼因此也与晚年的王安石从政敌变成为了挚友。
而司马光则不同,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原本和司马光志同道合。但后来当苏轼看到司马光废除新法后出现的种种弊端,又产生了怀念新法的念头。尤其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这两个新法已经被百姓所认可,如此利国利民的好法也被废除,使得同属保守派同的尊重事实的官吏也坚决抵制,苏轼甚至气得跺脚大骂:“真是司马牛,司马牛。”卧病在床的王安石听到此消息后经受不住打击,痛苦万分离世。顺便提一句,这个司马光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主人公。
苏轼在诗词方面建树颇丰,作画亦不遑多让。我记得几天前,11月26日,香港,2018年最贵中国艺术品落槌。当晚,相传是苏轼存世之作的《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在佳士得香港以3.8亿港元起拍,4.636亿港币拍出(含佣金),约合人民币4.1亿元。《枯木怪石图》是苏轼晚年的代表画作,图中怪石如蜗牛,枯木似鹿角,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的评价为“树石以枯笔为勾皴,不拘泥于形似。”
由此可见,苏轼的画作亦是影响颇深,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被遗弃。只是可惜的是虽然苏轼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大量散文作品现存于世,但目前确认存世的画作仅有两幅——此次拍卖的《木石图》及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不得不说,这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和损失。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若是说苏轼天下无双恐有失偏颇,难能有二绝对不为过。虽然在我上学时没少让苏轼的诗词“折磨”,但我不得不承认,苏轼是我最景仰的古代文人。他虽早已不在人间,但并不妨碍他的灿烂诗篇依旧在天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