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知府官职介绍

日期:2022-03-16   来源:网络

知府,官名,别称太守、府尊等,明代官制正四品,清代官制从四品。唐代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代时称“知某府事”;元朝废府设路,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明代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清代沿袭明制,官职变化不大;辛亥革命后,撤销府一级行政区,知府遂废。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可通过荐举、外放、论俸截取或推升等方式选任;可升迁为道员、盐运使等。

渊源背景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惟有“京府”,可视作后世府之源。

唐代“京府"由皇帝所在及曾驻地之州升格而来。府的长官牧、尹并置或只置府尹,实际政务由府尹主持。府尹从三品,掌宣教化,岁行属县,观风俗,录囚徒,恤孤寡,为地方“道”之下、“县”之上的中级行政官。由此可见,尽管府尹品级高于后世之知府,然其职掌基本相同。

五代时,地方政制多沿唐规,无大变革。

宋代的府一级政权的长官,开始称“知府”。鉴于五代以来地方官多用武人,他们侍兵跋扈、不谙政事而祸国殃民的教训,宋太祖改以中央文臣出理地方事务。文臣出理府事者,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如带二品以上或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之职衔则曰“判某府事”。

西夏在兴庆、西平设府、号称东西京,长官为府尹,府尹为腹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辽、金地方政制大体沿宋代,设道(路)、府(州)、县三级。辽代的府有“五京留守府”和“大蕃府",前者设留守使兼府尹,后者设“知府事”,金仿辽制,设五京府与散府,以府尹为主要长官.元代地方大致分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府的正官为府尹或知府。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而且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除两京(北京、南京)所在之府长官为府尹外,其余诸府一律以知府为长官,知府成为省之下、州县之上的中级行政官。

清朝沿袭明制,没有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撤销府一级行政区,知府遂废。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崇祯拒绝皇太极议和的原因
下一篇:豪格输给多尔衮的原因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