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河间献王刘德生平介绍

日期:2022-09-22   来源:网络

刘德,西汉宗室、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为栗姬。汉景帝前元二年四月,刘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间王,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政治漩涡,而是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河间献王刘德生平经历。

河间献王刘德生平介绍

刘德居于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喜好儒学,藏书最多,衣著服饰和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谥“献”,又称河间献王。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其得书之多,可与汉朝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刘德曾下令修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而刘德自己的奉养没有超过宾客。

刘德收集整理儒学典籍的功绩和其在武帝京师问策中表现出来的儒学造诣,按理说一定会受到朝臣的尊敬,也理应得到号称“独尊儒术”的武帝的赞赏。然而,令刘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对德行与学问兼盛且声著朝野的他心生猜忌,并向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这对衷心献书、渴望汉朝儒学昌盛的刘德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且刘德所献书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处仓库而未有发挥作用;所献雅乐虽然也让乐官演习,但并不常为朝廷所用。

心灰意冷的刘德回到封国后,纵酒听乐,自我麻痹。四个月后,刘德命归黄泉,享年不足五十。

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河间国诸侯王。他倾毕生精力,搜求、整理秦劫火后的儒学典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死后封谥号为“献”,史称“献王”。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汉景帝庶长子刘荣生平介绍
下一篇:江都易王刘非的生平经历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