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历史

国际象棋历史介绍

日期:2017-10-19   来源:网络

  国际象棋(International Chess),又称欧洲象棋或西洋棋(港澳台地区多采用此说法),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以下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象棋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国际象棋历史介绍

  国际象棋历史起源

  中国说

  六博源头说

  一种理论认为,国际象棋是中国象棋或者其在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前身发展而成。 DavidH.Li,一位退休的会计,教授会计和翻译的古代文字,推测韩信借鉴了六博,在公元前204年至前203年冬天发展出象棋的雏形。

  持论者认为六博也叫象棋,棋子有枭、卢、雉、犊、塞这五兵种之分,《韩非子》:"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这一点和象棋中以杀将夺帅为胜相类似,所以是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之后改造为不用掷采、纯策略的塞戏,北周再变为北周象戏,唐朝再成为宝应象棋,又传入印度发展成恰图兰卡。

  质疑

  此传承被杨荫深、张如安等中国学者质疑,因为六博、北周象戏、宝应象棋这三者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或棋盘都大相径庭。

  考古文物证实六博棋子非多兵种,因错读《山堂肆考》:"古者乌曹氏作博:以五木为子,有枭、卢、雉、犊、塞为胜负之彩。"把樗蒲与六博混为一谈,把樗蒲的采当成六博棋子名,也错把杀枭等同于象棋类游戏的,杀枭是抢敌方的鱼或阻止敌方得鱼的策略,而非胜利条件。而且六博不是象征人类兵种的战争,而是象征猛禽猎鱼。多兵种的棋类早在乌尔王族局戏就有,有暴风鸟、渡鸦、鸡、鹰、燕这五种棋子。

  塞戏又名格五,也是需掷采、有运气的博戏,掷具为箸,有四采,在战国时代就与六博并称,并非汉代改造出现。北周象戏是掷赛游戏的博戏,而非象棋类游戏。

  六博源头说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根本原因是象棋此中文辞具多种歧义,六博、弹棋、围棋、双陆、中国象棋等都能称象棋。

  易经起源说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说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棋盘共六十四格对应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质疑

  早期的象棋棋盘并非有双色格。宣称李约瑟指称象棋是中国依据占卜而发明的说法是以讹传讹,因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讲的是与《灵棋经》同样用于占卜的星棋,而不是象棋。

  博戏、象数结合说

  刘文哲认为所有棋类都来自《易经》的阴阳八卦、西周的五行思想、宋朝时的河图洛书等象数。宋会群、苗雪兰在《中国博奕文化史》也认为六博是源头,但演变过程中多了四维戏、儒棋,并认为传承过程是受象数影响,以及加上印度象棋的结合。他们主张六博当时就有反映象数,改变成四维戏、再改造为儒棋,之后锐变北周象戏,再跟印度四角棋结合。根据1955年出版的《古锦图案集》收录一幅唐宋之间、主题为琴棋书画的苏州织锦有一张八乘八的黑白棋盘,认为暗示六十四卦,并且就是宝应象棋的棋盘。在宋朝为了反映河图洛书的图十书九、洛书的九宫图,棋盘变为横十纵九路与增加河界、九宫,最后改为中国象棋。

  质疑

  这几种棋类也大相迳异。而且该幅织锦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生产苏州宋锦的苏州织锦厂设计的七彩重锦"琴棋书画锦",棋盘图改取国际象棋以作新创意,并非唐宋古物图案。错误在于将宋锦误以为是宋代生产的织锦。

  印度说

  笈多王朝的恰图兰卡是所有象棋的祖先。根据出古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的棋盘来自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八条盘碁,在库思老一世时发展成波斯象棋,传入中国成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国象棋。

  德国国际象棋历史学家PeterBanaschak指出,DavidH.Li有许多理论有许多自身不一致的地方,同时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录》内没有"炮"的宝应象棋才是中国象棋的真正来源。

  其实象棋中的其一棋子象(相)完全源于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两者走法完全一致,是走斜向两格,即是"田"字,也因此两方的象互相不能够攻击对方。国际象棋中的象亦同样源于印度象棋中的象,后来于约16世纪因为棋子上的两个象征象牙的突出部形像主教教帽,在英语被命名为主教,走法后来就从走固定斜向两格变为斜向走任意距离。

  中国象棋从至少是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围棋中借用了一些元素。由于围棋的影响,中国象棋是在棋盘的交叉点上而不是在格中行棋。

  国际象棋历史沿革

  18世纪时,W.琼斯指出: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ji)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 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分为车、象、马、兵 4个兵种。

  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四方棋",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 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纪时由印度传入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iat Lange)。"恰特兰格" 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 (Saudi Lanz),以后这种 "沙特兰兹" 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

  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 "七艺" 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

  国际象棋的着法有过许多次变革。早先,王的走法虽一样,但据说是可以被吃掉的。关于王车易位的特权是从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有的,这是欧洲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皇后的名称、 性别和威力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在沙特拉兹时期,皇后这只棋子表示"律师"、"大臣"或""。后来法国人把皇后一子的形式稍稍变了一下,成了现在这样的女性。过去,皇后并不是最强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与中国象棋的士非常类似。双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颜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威力,大约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兵在过去只能前进1格,第1次走动时也一样,一直到16世纪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现在这样。兵到达第 8格,过去只能升变为皇后,不能升变成别的棋子。只有车和马的走法一直没有改变。至于国际象棋的棋盘,在13世纪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后汉明帝时(公元 1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印度开始正式交往,隋唐之后,文化交流更形频繁。中国的象棋与国际象棋着法类似,渊源相近,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可能互有影响。直到今天,这两种象棋的车和马走法相同(只是国际象棋的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规则也类似。现代国际象棋盘完全一样;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国际象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

  十九世纪中期,国际象棋开始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1924年曾被列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年成立了"国际棋联"。国际棋联主办或委托成员国协会举办的重大世界性比赛有: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世界团体锦标赛、男女个人世界冠军赛、大学生世界团体赛、少年世界冠军赛,以及各大洲的国际象棋团体赛。至于各种杯赛、邀请赛、大师赛、特级大师赛、等级分赛等更是不可胜数。

  国际象棋虽源于亚洲,但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国家却在欧洲,其中前苏联在历届世界大赛中成绩突出。在中国,到1956年才被列入正式体育比赛项目。1957年举行了首届全国国际象棋赛。进入80年代后,我国涌现出一批国际象棋新秀,四川刘适兰,浙江吴敏茜、叶荣光,北京谢军等先后荣获国际特级大师称号。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国际经济法的历史介绍
下一篇:非洲历史介绍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