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

教皇国的起源于发展

日期:2017-09-26   来源:网络

  教皇国(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世俗领地,也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下面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教皇国的起源于发展,希望对你有用!

教皇国的起源于发展

  教皇国的起源

  拉特兰宫,罗马教会最早的地产之一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主权。

  教皇一词源于希腊文Паπаs,意为父亲。四世纪时基督教的所有主教都获得这一称号,而从五世纪起才为罗马主教所专有。罗马帝国迁都于君士坦丁堡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了保卫罗马城以防御"蛮族"的侵掠,这一切都有助于罗马主教(即教皇)权利的提高。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于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教皇上升为政治势力属于六世纪末期的事。在拜占庭战胜东哥特王国的战争(A.D.535-555)以后,意大利又受到伦巴德人入侵(开始于A.D.568)。教皇格利哥里一世(A.D.590-604)曾从事抵御伦巴德人的进攻,并使伦巴德人皈依天主教,此外还派遣圣奥古斯丁为首的四十名修士组成的布道团到英国传教。一时罗马主教成了传播天主教和抵御外敌的首领。

  教皇国的建立是欧洲各国长期政治斗争的产物。七世纪至八世纪上半期意大利半岛存在三种势力:拜占庭、伦巴德和教皇的势力。拜占庭实行的是皇帝教权主义的政策,在宗教问题上由皇帝做出决定,要求罗马必须服从皇帝规定的教义。但在伦巴德人入侵罗马时他又无力保护教皇。拜占庭的援助既然不能只靠,教皇就开始寻求外国(法兰克等)君主的保护。

  从克洛维皈依天主教以来,法兰克历代国王都比信仰阿里乌斯派的其他"蛮族"国王更容易和教皇接近。七世纪末圣卜尼法斯等从英国到大陆传教,新建了一些主教区和修道院。因传教是在教皇主持下进行的,新的教会受罗马管辖。而圣卜尼法斯在高卢进行的教会改革,召开宗教会议所作出的决定,都得到法兰克统治者的支持和批准。正是法兰克统治者与教会的密切合作,才促使教皇们脱离君士坦丁堡而求助于法兰克人得保护。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廷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廷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廷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廷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廷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廷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教皇国的早期发展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

  丕平献土

  综述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丕平两次率军进入意大利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图夫投降,把夺自拜占庭的原拉文那总督区的地方交给教皇及其继任者进行统治。于是出现了教皇国(A.D.756)。当时拜占庭代表曾要求收回这一失地而遭到丕平的拒绝。他说,他来意大利是"出于爱圣彼得,而不是出于爱拜占庭的皇帝之情"。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教皇国土地面积组成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教皇国的灭亡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现在的"梵蒂冈城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梵蒂冈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拥有许多世上重要的作品。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庞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教皇国在"君士坦丁献土"文献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它承认教皇为教会首脑,皇帝被视为他的扈从。事实上丕平出迎史提芬三世于庬迪翁,让教皇骑马,而自己则徒步以示崇敬。教皇则赐他以"罗马人贵族"头衔。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苏联历史档案介绍
下一篇:萨拉米海战的最后结果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