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马来西亚的中元节和中国有什么区别

日期:2021-08-23   来源:网络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马来西亚的中元节,与中国有什么区别呢

作为华人死后的归宿地孝恩园也在中元节举行了祭祀仪式,祭祀用具种类繁多,但都十分讲究。祭拜对象以面燃大士为主,或称"普渡公"、"鬼王"、"大士爷",其制作精细复杂,布艺和纸艺相结合,色彩艳丽。

大士爷形象通常是金刚鬼王的造型,焦面大腹,睁目獠牙,口流红色的火焰,头上还有一小尊观音本相,背后插着令旗,手中紧握"分衣施食"的令牌,提醒人们不要贪心,把有余的分给不足的人。大士爷的这种形象也是延续了中国闽南地区大士爷的基本造型,双眼突出,口吐火舌,青面獠牙,生毛带角。

其身着的服饰也为仿制中国古代的军装,上面绘制中国的云纹、海水纹甚至还有龙纹、麒麟纹等传统纹样。《法华经》记载慈悲观音为了普度众生而化身千百亿,观音即现鬼王身在人间维持秩序,以教化饿鬼,也度化众生。大师爷两旁站立着黑白无常,也身着中式服装。在大士爷的前方放置供桌,摆放供食,中间为莲花形牌位和三足形、鼎形的香炉,香炉采用镂空、圆、浮雕等工艺,造型美观,雕刻异兽的纹样,装饰考量。两旁是莲花灯、烛台。

在供桌上方悬挂着层层叠叠的布幔,采用刺绣的工艺,绣有植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中式传统纹样,至今马来西亚几乎已经不生产这种布幔了,而是从中国采购,这种布幔在闽南、广东等一些地区还广泛使用,每当祭祀活动或节庆日都会悬挂这种幔帘。

在大士爷旁还制作了一艘用纸扎的中国式楼船,图案也自然具有中国特色,佛教中称为法船,烧法船这个习俗也是在中国清代开始流行并传向马来西亚的。

其他的祭祀活动中也有烧船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九皇诞的时候就有烧"皇船"的仪式,据说这种烧船的习俗源于福建的地方风俗,在入秋后为了应付瘟疫的流传,以防秋天的疑难病症蔓延至冬季,便会在九月初九举办七天的法会,到了九月十五日便会把纸船送至江中焚化。而后人们把纸制莲花牌位放在一起烧送,通过仪式得以心安。除法船之外,人们还把纸人、纸马一同焚烧,向神灵报告将因超度而转升更高的境界,请求赦罪。

闽南的许多地方还有台湾地区也会在中元节举办祭祀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供拜"五味碗"、"五味果",在每一项供品上插上一炷香和三角形的彩色纸旗,除书写"庆赞中元"外,还在下面写上供奉者的姓名,祭拜时还会在各水域放灯,迎接到来的亡魂,给亡魂照路,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粘贴成宫殿形,中间放置蜡烛点火,也会插上彩色的三角形纸旗,称"普度旗",旗上写着"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字样,水灯漂浮愈远,施主愈的庇佑。

中元节时很多家庭还保持了在中元节前一天或当日"烧衣"的习惯,包括烧元宝、冥钱、香烛、纸扎器物。纸制的服饰色彩鲜明,仿制清代的官服,有些还做成龙袍的样式,上面贴各式传统纹样,中间运用坐龙纹,两侧为行龙纹,四周采用寿字纹或是团花纹作为辅助,这些都遵守中国官服的制式。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复合纹样,如鱼头人身纹,即人物的头部为鱼的形状,而穿着仍是汉装。有些龙纹也加入了鱼鳍的形状,不知这些纹样是否就是南洋化了的中国传统纹样。纸钱上画有福禄寿三神和元宝等图案,还写有"金玉满堂"、"天天生财"等祈福的话语,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

一些地区或街区的人还每年集资举行公普,演戏酬神,是华族世俗的通例。普度戏就是中元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曾经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娱乐和精神的寄托。中国乡村戏剧具有多种功能,即维持秩序,增强宗教影响力、凝聚力,扩大交往、联谊等。普度戏在槟州华人区域演出,除了或多或少的宗教功能之外,同样具有这几种世俗功能。

普度戏是华人社区每年祭祀活动的最高潮,指的是在中元节期间上演的华语地方戏。华人常把道教的"中元"与佛教的"盂兰"合称为"庆赞中元盂兰胜会"。在马来西亚中元节中最热闹、最典型的要属槟城的中元节。槟城普度戏上演最多的是广府戏和福建戏,场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本土或南洋各国家中是最典型的。这些华语戏曲剧种,在异域顽强地生长着,而且保留了更为完好、更为纯粹的戏剧文化传统。

马来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中元传统以及相应的仪式,反映出了华人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天堂、人间、地狱是属于一个整体,又可以长期互相连接的。

他们希望通过巫术的手段,克服不可预知的天灾人祸,人们通过祭祀美术、献祭仪式及戏剧等形式,将人们的愿望具体化,祈求受到大士爷的庇佑,也希望通过神佛的力量,以慈悲心和神圣之感召,化解人间和灵界众生的贪念和怨气,从灵界到人间都能做到分衣施食。

通过仪式的象征和经文的诵读,使冥界和人间共同得到解脱,死者可以闻经得以超度,生者则可以脱离苦海。每年的中元节,都会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槟城,对于这具有神秘色彩的祭祀民俗深感好奇,都希望亲眼看见中元节庆典中的祭祀仪式、各种供品和普度戏。

如今的槟城中元节已经成为旅游产品中的一大卖点,纸扎艺术和祭祀仪式都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民族习俗,目前中元联合会正着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槟城中元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申遗成功,此节日的旅游价值将倍增。

门神是中国年画的一种,是道教和民间的共同信仰,其信仰由来已久,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马来西亚华人还沿袭着过年贴门神的习惯,如在马六甲福州会馆的大门上便赫然画着两位门神,以祈求平安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门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随着马来西亚华人近些年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门神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除了以上的节日祭祀以外,中国还有很多地区和少数民族都举行祭祀活动,每个地区的祭祀活动也都各不相同,其中"傩"便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兴盛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驱疫逐鬼的活动。在仪式开始前也会准备大量的纸扎、剪纸等工艺品,傩戏也是仪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也可以看到傩文化的踪迹。祭祀美术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也通过祭祀活动促进了马来西亚民间手工艺人的培养,以供给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各种祭祀活动。在广福宫的后巷便有一间传统的制香作坊,还会制作华人重大节日中巨型香上的龙、凤图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亲爱的爸妈》江梅为什么最终决定嫁给黄海军
下一篇:《扫黑风暴》督导组有哪些内鬼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